今日中国,如您所愿,承接汝志,未来可期。回首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探索与奋斗。为学习先辈们的重要精神品质,计算机学院开设“党史周坛”党史人物专栏,通过对重要党史人物事迹及精神的回顾,激发广大青年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主动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去,用无私书写无悔的青春,用奉献谱写生命的乐章。王乐义,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11月出生,现任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寿光市政协常委、寿光蔬菜协会理事长。2019年9月,入选“最美奋斗者”名单。2023年5月,荣获首届“贾思勰农业奖”终身成就奖。2024年1月,入选潍坊市“40年·40人”杰出人物名单。
1978年9月,三元朱村15名党员一致推举37岁的王乐义当村党支部书记。那年春天,王乐义被诊断得了直肠癌,公社出钱为他做了肛门改道手术,腰上挂了个粪袋子,生活起居不便。听说他要当支书,老母亲和妻子说什么也不同意。但王乐义心想:党组织信任我,全村人需要我,就是搭上命也得挑起这副担子。在第一次支部会上,他明确表态:“水有源,树有根,党的恩情比海深!领导和大伙儿都这么信得过我,我就干。到底能活几年我说不上,只要身体能撑得住,活一天就为党做一天的工作;活一天就为老少爷们干点实事!”就这样,他拖着病残之躯,一干就是20多年。
到1988年,全村已发展果园430亩。昔日光秃秃的埠子岭成了“花果山”、“聚宝盆”,满山遍野的果树成了“摇钱树”。全村年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几十元增长到1200元。
1988年腊月廿八,王乐义的堂弟王新民从大连带回来1公斤顶花带刺的鲜黄瓜。寒冬腊月里这几根水灵灵的黄瓜让王乐义眼睛一亮:这不正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嘛!当打听到黄瓜产自辽宁省瓦房店市时,他再也坐不住了。
春节刚过,他就带上干粮下了关东,直接上门取经。第一次去,吃了闭门羹;第二次去,人家还是不松口。王乐义就是不罢休,刚出正月,他又第三次来到那个小山村。人家问他碰壁撞墙都不回头,图啥?他诚恳地说:“俺们村穷,就是想学点技术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王乐义一心为民的执著之情终于打动了对方:“就凭你老兄对乡亲们这份心,我破例把技术教给你。”就这样,王乐义冒着严寒,废寝忘食,苦学一个月,终于掌握了这门新技术。
1992年,成功地进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试验。
1993年,大棚桃、葡萄、杏、甲鱼、螺旋藻开发获得成功,亩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1990年,他在寿光市跑了4万多公里,指导建起5130个大棚,全部获得成功。
1993年5月,新疆一位领导同志来考察,对王乐义说:“新疆一年有8个月吃菜从外地运,你能不能帮我们新疆发展大棚蔬菜?”没过两个月,王乐义就带领6名技术人员到了新疆哈密地区,帮助他们搞起了26个大棚。
1995年7月,王乐义应邀到延安讲课,所见所闻深深地打动了王乐义。回到三元朱村,他立即召开了党员干部会:“延安是革命圣地,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但现在群众仍没有摆脱贫困。延安需要发展大棚蔬菜,我建议选一个技术好、能吃苦的党员去,工资和路费由村里出。”几天后,党支部成员王佃军带着村里无偿提供的蔬菜种子和农膜等材料,赶到了延安市甘泉县虎皮头村,很快就帮助建起了几十个蔬菜大棚。后来,王乐义又向延安增派了技术员,使延安的大棚蔬菜生产迅速发展起来。三元朱村有160多名技术人员常年在外传授技术,其中27人被当地聘为科技副乡(镇)长,2人被聘为科技副县长。
2001年,注册了“乐义”牌蔬菜商标,申请并取得了国家质量监督局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现任寿光市孙集镇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寿光市政协常委、寿光蔬菜协会理事长、山东银宝轮胎集团名誉董事长。
1.乐于助人
对外地来三元朱村学习参观的,王乐义更是敞开大门,来者不拒,热情相待。十几年来,先后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参观者70多万人次,为外地培训技术员2700多名。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个人有难处的,总是有求必应,倾心相助。
1992年4月,四川省峨眉山市的一个小伙子,借钱来到三元朱村学习。没地方吃饭、住宿,王乐义就把他安排在自己家里吃,住在村办公室,学完回家时,又亲自掏钱给他买上了价值400多元的种子、农膜和农药。小伙子回去后,大棚搞得很成功,收益非常好。小伙子逢人就夸:“多亏了山东的王乐义大叔。”
1996年4月12日,云南省彝良县下岗工人段云华、段云良姐弟俩,千里迢迢来到三元朱村,流着泪向王乐义诉说了生活的艰辛。王乐义安慰他们说:“放心吧,你们这就是到家了。”特意为他们在村委会大院安排了食宿,指定了教师。姐弟俩在三元朱一住就是两个月。学成后,王乐义又给他们寄去了130公斤豆种。一茬下来,姐弟俩收入7000多元。他们写信给王乐义说:“在您身上,我们不仅学到了技术,也学会了做人。”
2.大公无私
王乐义成年累月传播大棚技术,但他家却没种大棚。不是他不想种,而是他没工夫种。他说:“我没有大棚,是想让大棚发展得更多、更好,让更多的老百姓尽快富起来。”为了选准蔬菜品种,他把自己的果园当成了试验田,从外面带来的蔬菜种子让老伴先试种,成功了传授给大伙,失败了自己承担损失,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3.绿色使者
王乐义致富思源,富裕后不忘贫困地区的群众,先后到11个省市区传授农业实用技术,被誉为“绿色使者”。1992年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全国十大农业科技优秀人才”称号。
“做人就要做王乐义那样的人。”这是村里家家户户教育后生们常说的话。高尚的人格、无私奉献的精神,使王乐义成为村里威信最高的人。他说话大家听,讲理群众服,做起思想政治工作来人们信服。十几年来,三元朱村不仅大棚菜声名远播,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远近闻名。连续13年无刑事案件、15年无上访事件、11年无超生现象。村党支部连续19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王乐义不仅自己掌握了大棚技术,还对大棚进行了改进,并无偿地将这项技术教给全国各地的农民。他带领的“技术小分队”把这一技术传播到全国26个省区市,促进了冬暖式大棚在全国的普及推广。他还在三元朱村建立了科技大楼,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开发,进一步提升了大棚的科技含量。
王乐义因其在农业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多项荣誉和认可,包括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并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