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如您所愿,承接汝志,未来可期。回首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探索与奋斗。
为学习先辈们的重要精神品质,计算机学院开设“党史周坛”党史人物与战役故事专栏,通过深度回顾重要党史人物的光辉事迹,生动讲述那些震撼人心的革命战役、感人肺腑的军民故事,激发广大青年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主动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去,用无私书写无悔的青春,用奉献谱写生命的乐章。
历史背景:内忧外患下的觉醒
思想条件:
19世纪末,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起义过程:石破天惊的第一枪
1911年10月10日,这是一个改写中国历史的日子。当晚,武昌新军工程第八营的营房里,气氛紧张而压抑。由于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的宣传和组织,士兵们早已对起义心向往之。然而,起义计划因叛徒告密而面临夭折的危险。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工程第八营的熊秉坤果断决定提前起义。他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这一枪如同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瞬间点燃了革命的烽火。听到枪声,营内的新军士兵们纷纷响应,他们迅速拿起武器,冲向楚望台军械库。经过一番激烈战斗,起义军成功占领了楚望台,获得了大量武器弹药。
随后,起义军以楚望台为据点,向武昌城的其他要点发起进攻。在战斗中,起义军士气高昂,奋勇杀敌。经过一夜的激战,起义军终于占领了武昌城。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的成立,犹如一声嘹亮的号角,迅速传遍全国。全国各地的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十几个省先后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在这汹涌的革命浪潮中摇摇欲坠,如同即将倾塌的大厦。
起义英烈:浩气长存的三杰魂
武昌起义的前夕,局势波谲云诡。革命党人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怀揣着对共和的炽热向往,为起义的成功,不辞辛劳地筹备着。他们四处奔走,联络同志,秘密筹备起义所需的物资与力量,一心只为敲响清王朝的丧钟。
然而,命运却在此时掀起了惊涛骇浪。汉口宝善里的一场意外爆炸案,让起义计划瞬间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之下,形势急转直下。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三人不幸被捕,落入了清政府的魔掌。
面对清政府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他们毫无惧色,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在阴森的牢房和冰冷的刑具面前,他们的意志坚如磐石,从未有过一丝动摇。
临刑前,刘复基大义凛然,向周围的民众大声演说。他的声音激昂而有力:“我是为四万万同胞受死,愿汉人独立,无畏生死,推翻这异族专制!”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如同一把把利刃,直刺封建统治的心脏,也如同一束束火炬,点燃了人们心中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
他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时代,深深地震撼和感动着每一个人,成为了激励无数人投身革命的精神源泉 。
重大意义:开辟历史新纪元
武昌起义,无疑是辛亥革命的伟大开端,它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震天动地的革命风暴。这场起义,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军事行动,它更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政治变革,它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它掀起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使得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无数仁人志士纷纷响应,投身到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伟大事业中。在这场革命的浪潮下,清王朝这座腐朽的大厦终于轰然倒塌,结束了其在中国长达 260多年的统治。同时,它也宣告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开辟了崭新的道路。这一伟大的胜利,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民主与自由的曙光,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摆脱封建枷锁、走向独立富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