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如您所愿,承接汝志,未来可期。回首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探索与奋斗。
为学习先辈们的重要精神品质,计算机学院开设“党史周坛”党史人物专栏,通过对重要党史人物事迹及精神的回顾,激发广大青年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主动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去,用无私书写无悔的青春,用奉献谱写生命的乐章。
方永刚(1963年4月—2008年3月25日),男,汉族,中共党员,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罗福沟乡水泉村。被称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
1985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7月入伍。1992年12月入党,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军事学博士,先后在海军政治学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任教,专业技术7级,长期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
生前系党的十七大代表,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大连市讲师团成员等。
方永刚,1963年4月出生,1985年7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同年入伍,先后在海军政治学院、大连舰艇学院任教,长期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
方永刚坚持深入学习、坚定信仰、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工厂、农村、学校和社区,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被誉为“大众学者”“平民教授”。
生命一分钟,奋斗60秒,这是方永刚的人生信条。
一年,方永刚遭遇重大车祸,颈椎严重受损,危及生命。躺在病床上的108天里,方永刚看完了43本理论书籍,翻阅了100多万字的资料,完成了30万字的《亚太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书稿。
正是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方永刚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完成8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撰写了13部专著,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26项成果在全国、全军和海军获奖。
方永刚认为,理论工作者有责任使党的创新理论为群众掌握,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一个理论工作者,只有自己首先躬身践行,人家才会信你所讲的理论。
给社区居民讲“和谐”,给下岗工人讲第二次创业,给农民朋友讲“三农”政策……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方永刚就像一部永不停息的“永动机”,几年来讲课辅导1000多场次,听众累计超过10万人次。
2006年11月,方永刚被确诊为晚期癌症。在化疗期间,方永刚以顽强的毅力在病床前完成研究生教学任务,带着引流管两次重返讲台授课。
2007年1月15日,第二次化疗后的方永刚如约登上讲台,给学生们讲“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7天后,他又兑现自己的另一个承诺,到大连市地税局作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讲座。
2007年6月,中央军委授予方永刚“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
20多年来,方永刚一直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军队教育事业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作出了优异成绩,坚持深入学习、坚定信仰、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工厂、农村、学校和社区,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被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
2008年3月25日22时08分,方永刚在北京病逝。
方永刚几乎把业余时间全都用在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上,并及时把学习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先后主编了16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在国家和军队核心期刊上发表40多篇,荣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8个奖项,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7项。
方永刚的热情传播和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被誉为“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并被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他的生命意义在于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他坚持用忠诚诠释信仰,始终坚守神圣的思想阵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刻苦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教学、研究和传播作出了特殊贡献。
方永刚的热情和奉献不仅体现在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他的工作成果和影响力跨越了军事和教育领域,对提升公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做出了显著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