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如您所愿,承接汝志,未来可期。回首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探索与奋斗。为学习先辈们的重要精神品质,计算机学院开设“党史周坛”党史人物专栏,通过对重要党史人物事迹及精神的回顾,激发广大青年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主动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去,用无私书写无悔的青春,用奉献谱写生命的乐章。
马万水(1923年-1961年),男,汉族,河北省深县人,中共党员。
马万水生前系河北龙烟铁矿“马万水小组”组长、龙烟钢铁公司井巷工程公司副经理。在平凡的岗位上,马万水跟工友们一起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铁锤、钢钎,带领工友14次创造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纪录;所探索的一整套矿山快速掘进经验,被推广至全国;带出了一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开凿工艺史上的奇迹。马万水把自己的美好年华奉献给了新中国矿山事业。
1950年9月,马万水小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集体,马万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国庆观礼。毛主席、周恩来和他亲切握手,祝贺马万水小组取得的好成绩,并勉励他和小组全体同志当好国家主人,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听了毛主席的话,马万水倍受鼓舞,决心再创新成绩,作出新贡献。从此,马万水带领小组克服了种种困难,几乎年年攀高峰。
1951年6月,在抗美援朝运动的高潮中,马万水带领小组在巷道掘进中采用风钻打眼,人工装车运输,月进51米,再创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新纪录。
1953年又总结出龟裂爆破法和空心爆破法等先进经验,并在全矿推广。
1954年,他们开凿1080平峒时,松散的沙石岩层使他们难以前进,他们创造了“超前支架密集棚子开口法”;开凿1850平峒时,遇到了“流沙大断层”,他们又创造了“打撞楔法”、“深坑作业法”等。
1958年曾先后4次刷新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高峰。
1960年1月,马万水小组再次创造了独头巷道月掘进435.91米的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新纪录。冶金部在庞家堡铁矿召开全国矿山建设现场会,号召把马万水小组快速掘进红旗插遍全国矿山,实现矿山建设的高速度,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再立新功。
1960年4月,马万水被授予工人工程师职称,同年被有色金属矿山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联合国的有关机构也曾对他创造的先进掘进技术进行专门讨论研究。
生平事迹
1949年,他来到河北龙烟铁矿当工人,组建了全矿第一个分班干活的小组和第一个开展爱国红旗竞赛的小组。1949年,马万水来到河北龙烟铁矿工作。这个矿解放前几经敌人破坏,早已千疮百孔,加上30号石巷是坚硬的石英岩层,工人们苦干一个月才打进去1.7米。当时年仅26岁的马万水被调到该矿5组,他看到全组一块干,工作效率低,便倡议分班赛着干。于是五组成了全矿第一个分班干活的小组和第一个开展爱国红旗竞赛的小组。马万水进组一个月后,全月掘进效率由1.7米提高到了6米。龙烟铁矿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宣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恢复生产的大型铁矿。当年,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懂技术的干部和工人到矿上工作,马万水由北京门头沟煤矿调来任掘进五组大组长,兼工区技术指导。当时,龙烟铁矿巷道坍塌,蒿草丛生。马万水带领工友在废墟中找来几根生了锈的凿岩钢钎和锤头,砍了几根树干当锤把,肩扛手抬运碴,开始了第一班生产。
1950年3月,五组受到集体奖励,马万水也被评为龙烟钢铁总厂一等功臣,1950年6月,马万水率领的掘进五组用铁锤、钢钎的手工操作,月掘进石英岩巷道23.7米,首创黑色金属矿山掘进全国纪录。当年,马万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掘进五组被龙烟铁矿正式命名为“马万水小组”。在以后的十几年中,“马万水小组”刻苦奋战、顽强拼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开凿工艺史上的奇迹。
1954年,他们开凿1080平峒时,松散的沙石岩层使他们难以前进,他们创造了“超前支架密集棚子开口法”;开凿1850平峒时,遇到了“流沙大断层”,他们又创造了“打撞楔法”、“深坑作业法”等。“马万水小组”多次创造全国黑色金属矿山的掘进最高纪录。1954年,马万水和他领导的小组承担了开凿庞家堡矿第一平硐的任务。当时,国内打平峒采用的是先打出小巷道,然后再刷帮成为符合要求的大巷道的两次掘进法。马万水反复推敲,提出了平巷掘进一次推进法,大大提高了平峒掘进速度。除此,他还研究爆破效果,摸索治理各种岩石的作法,利用岩石的节理、层理和裂隙,创造出“中间楔形掏槽法”、“旁楔形掏槽法99、66稀眼深孔作业法”等十多种不同的“掏槽法”。
1958年初,“马万水小组”在巷道施工时,遇见了罕见的坚硬岩石——大白石英岩,他带领工友们反复研究、认真摸索,利用岩石的节理、层理和裂隙,创造出了十多种不同的“掏槽法”。在马万水的带领下,“马万水小组”在不断创新中壮大。小组刚成立时只有18人,1956年增加到100多人,先后进行了数百项工艺技术革新。马万水带领掘进队成为全国黑色冶金矿山乃至全国冶金战线学习的榜样。
1961年8月12日,马万水病逝,癌症夺走了这位工人阶级优秀分子的生命,但他那种“永远争先进、攀高峰”的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马万水逝世后,工人们悲痛万分,他们将马万水留在坑下的工作服甚至裤腰带都带回家,留下作纪念。
主要影响
在马万水的带领下,“马万水小组”不仅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如“超前支架密集棚子开口法”、“打撞楔法”、“深坑作业法”等,还在精神上形成了“站在排头不让,把住红旗不放”的奋勇争先精神。他们顽强奋战,克服了种种困难,几乎年年攀高峰,为新中国的矿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万水本人也因其卓越的贡献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当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不幸的是,马万水在1961年因病逝世,年仅38岁。他的事迹和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马万水的精神和成就被广泛传颂,他的塑像矗立在河北龙烟铁矿,成为了矿山工人的楷模。他的故事和精神在《永远的丰碑》等栏目中被介绍,成为了中国矿业史上的一段佳话。马万水小组后来扩建为马万水工程队,继续在矿山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矿山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