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如您所愿,承接汝志,未来可期。回首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探索与奋斗。 为学习先辈们的重要精神品质,计算机学院开设“党史周坛”党史人物专栏,通过对重要党史人物事迹及精神的回顾,激发广大青年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主动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去,用无私书写无悔的青春,用奉献谱写生命的乐章。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华罗庚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并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华林和塔里问题改进、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证明、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等;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1924年华罗庚从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毕业。 1931年被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这时他已经在华林问题(Waring's problem)上有了很多结果,而且在英国的哈代—李特伍德学派的影响下受益。他至少有15篇文章是在剑桥的时期发表的。其中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 1938年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 1946年任美国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大学教授。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春从美国经香港抵达北京,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他在信中说道:“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之后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 1951年当选为中国数学会理事长。
195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同年9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4年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至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着手筹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研究所,他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 1958年,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同年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1983年被选聘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5年当选为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1985年6月12日下午4时,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厅向日本数学界作主题为《理论数学及其应用》的演讲,由于突发急性心肌梗塞,于当日晚上10时9分逝世。
1、华罗庚在解决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华林和塔里问题改进、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证明、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等方面获得出色成果。 2、华罗庚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3、华罗庚也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 4、华罗庚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是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 5、华罗庚开创中国数学学派,并带领达到世界水平。
6、华罗庚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7、20世纪40年代,华罗庚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三角和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 8、华罗庚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 9、华罗庚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 10、华罗庚一生留下了十部巨著,其中八部为中国国外翻译出版,已列入20世纪数学的经典著作之列。此外,还有学术论文150余篇,科普作品《优选法评话及其补充》《统筹法评话及补充》等,辑为《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
华罗庚与陈景润 11、后世为了纪念华罗庚,建了华罗庚纪念馆、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金坛县中学”更名为“华罗庚中学”、举办“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设立华罗庚数学奖、举行纪念华罗庚逝世25周年大会、2010年11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