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如您所愿,承接汝志,未来可期。回首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探索与奋斗。 为学习先辈们的重要精神品质,计算机学院开设“党史周坛”党史人物专栏,通过对重要党史人物事迹及精神的回顾,激发广大青年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主动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去,用无私书写无悔的青春,用奉献谱写生命的乐章。
熊瑾玎(1886—1973),又名熊楚雄。湖南长沙人。早年在长沙从事教育工作。 熊瑾玎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中,不畏艰险,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周恩来赞誉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担任党中央最机密的机关工作,出生入死,贡献甚大,最可信赖”;老新华人称他为“红色管家”,“是新华日报唯一不可缺少的人”。
1918年秋加入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1919年参加长沙五四运动,后在通俗书报编辑所任事。 1922年起先后任湖南自修大学教务主任和湘江学校董事,协助毛泽东培养革命人材。 1924年参加改组后的国民党。 1926 年2月在长沙参与组织湖南三民主义学会,反对国民党右派的反动言行,参加长沙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斗争。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武汉中共湖北省委机关工作, 后到上海。 1928年4 月起,担任中共中央的会计,以开办“ 福兴” 商号做掩护, 与朱端缓建立秘密联络点,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和办公的地址。他谨慎细心,严密周到,在白色恐怖下,使这个党中央的秘密机关持续三年之久未被敌人发觉。他还主持开办三个酒店一个钱庄,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点,并协助毛泽民经营印刷厂,秘密印刷党的报刊。 1931 年秋被派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担任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宣传教育部部长兼省政府秘书长。 1932 年又回到上海,负责党中央内部交通。 1933 年4月在上海法租界被捕,在国民党监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并组织难友为改善生活条件进行顽强的狱中斗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经党中央营救获释出狱到武汉。 1938年1月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创刊,他担任报社总经理,领导全社员工克服困难使党报顺利出刊发行。同年秋赴重庆积极筹备建社,保证了武汉失守后的次日,《新华日报》在重庆继续出版,他长期担任报社总经理。 1944 年夏并任中共中央重庆工作委员会委员,出色地完成了报社的经费、纸张的供应和出版印刷等任务,保证了《新华日报》在国民党统治区得以按时发行。 1946 年转入晋绥解放区,担任《晋绥日报》社副经理。后任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监察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等职。被选为第一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文化大革命” 中曾遭到怀疑,周恩来在证明材料中指出,他“担任党中央最机密的机关工作,出生入死,最可信赖”。 1973年1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著有《革命老人徐特立》,出版有《熊瑾耳诗草》。
熊瑾玎(左)在新华日报社
福兴商号的“熊老板”
1928年4月,由于武汉党组织屡遭破坏,工作很难展开,熊瑾玎离开武汉,前往上海找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维汉,汇报了武汉党组织的损失以及他在武汉开展工作的情况。李维汉知道这位早已熟识的熊瑾玎富有理财经验,稳健可靠,善于交友,是从事秘密工作的合适人选,便要他留在上海担任中央秘书处会计科科长,以承担筹集和管理经费的主要职责。同时,李维汉要求熊瑾玎另找地方,建立一个中央政治局开会办公的秘密机关。受命后,熊瑾玎便以商人的身份找到一座房子,挂起“福兴”商号的招牌,像模像样地当起了“福兴”商号的“老板” 。“福兴”商号其实是为政治局设立开会地点,进出的中央领导人貌似顾客不容易引起外界怀疑。为便于掩护,周恩来又调来一个19岁的湖南女党员朱端绶当“老板娘”。因熊、朱二人在湖南便认识并互相有很好印象,经周恩来促成,两人很快变成终身比翼齐飞的革命夫妻。在熊瑾玎主持下,三年多时间内党中央机关的财务和开会的安全均得到保障。
殚精竭虑为党理财
熊瑾玎作为中央秘书处会计科科长,筹集和管理党的活动经费是他的主要任务。中共六大以后的两年中,中国革命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发展。在农村,红军和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在城市,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从总体来说,革命斗争的局面比起大革命失败时有明显的好转。随着中央同各地的联系日益增多,经费来源也有了扩展,熊瑾玎的工作更加繁忙起来。 当时中央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共产国际的支援。共产国际的援助大都是通过苏联驻沪领事馆或商业机构划拨到我党指定的一家专门银行,之后熊瑾玎将存款取出后再以他办的其他商店的名义分别存入另外几家有地下党员或可靠关系的银行。二是红军和各根据地打土豪没收的资财上缴中央部分款项,由各地秘密交通员送到上海。三是各地党员所交的党费。这些经费都由熊瑾玎保管。在日常的工作中,他根据中央领导人的决定,作出开支计划,按照计划开支,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的努力既保障了实际工作需要,又做到账目清楚,因此多次受到周恩来的表扬和夸奖。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全民族抗战爆发不久,按照党组织的安排,1938年1月,熊瑾玎就任《新华日报》总经理,开始以另一种方式为党和人民服务。由于他经营有方,报纸越办越好,发行量甚至超过了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多年的特殊岗位历练,使他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为党理财的“红管家” 。九年间,他发挥了经营事业上的才能,不仅使报纸能突破国民党的经济扼杀得以维持,还为中共南方局筹措了经费。老同志都评价说:“在当年的报馆里,可以缺少任何一个人,惟独不能没有熊瑾玎同志。”
熊瑾玎与妻子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