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东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通识能力(学习力、思考力、表达力、行动力、意志力)、扎实的软件工程专业能力、较强的软件项目开发、系统集成与运维的实践应用能力、一定的应用创新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能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等相关领域,从事软件开发、测试、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 能够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相关知识,并具有终身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目标2: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解决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相关领域软件分析、设计、测试、管理与维护等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3: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目标4:具有国际化视野、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能够在跨文化和多学科背景下进行沟通交流。
二、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1.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和软件工程专业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用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合理表述。
1.2在解决软件工程实践问题时,针对软件工程实践问题进行抽象,并进行数学建模和求解。
1.3能够将计算机与软件工程相关专业知识用于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推演与分析。
1.4能够将相关知识和模型方法用于实际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与综合。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解决某一软件工程问题的有效结论。
2.1能够应用数学与自然科学相关知识,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2.2能够采用恰当的理论与模型正确表达复杂工程问题。
2.3能够认识到解决软件工程复杂问题有多种方案可选择,并能通过文献研究,寻求多种解决方案。
2.4能够运用恰当的原理与方法,分析与评价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软件或模块,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掌握软件工程领域中的项目方案设计、软件模块设计的基本方法,并了解设计环节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3.2能够针对特定软件需求,完成模块设计,并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特别是互联网应用软件模块设计。
3.3能够针对特定软件需求,完成系统架构、界面等设计任务,特别是互联网应用软件的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智能化的要求。
3.4能够在软件系统全生命周期中综合考虑安全、健康、法律、知识产权、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并优化系统。
4.问题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软件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能够基于数学、自然科学、软件工程基本原理,结合文献资料,调研和分析软件设计、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4.2能够根据软件工程关键问题,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4.3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搭建软件开发实验平台或环境,开展相关实验,有效收集实验数据。
4.4能正确采集、整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获取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软件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软件工程环境与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描述、分析、计算与模拟等,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掌握软件工程领域中常用开发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了解其适用范围、性能与特点。
5.2 能够选择、使用和开发适当的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模拟,并对结果进行预测,并理解其局限性。
5.3 能够灵活使用相关资源和技术,并针对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具体对象进行二次开发或优化。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软件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软件工程实践和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理解与软件工程领域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其对软件领域工程活动的影响。
6.2能够分析和评价软件工程应用领域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产权保护等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其应当承担的社会和法律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软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知晓和理解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能够认识到软件开发、运维对环境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影响。
7.2能够从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评估软件工程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具有人文素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
8.2理解软件工程领域相关行业中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等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
8.3理解软件工程领域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和影响,在工程实践中能够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项目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理解团队及团队中各成员角色的定位与职责,能胜任团队中的个人角色并认真履行职责,能在团队中独立开展个人工作。
9.2在多学科背景团队中发挥个人作用,能够与团队成员、其他学科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事,并具有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合作开展工作。
10.沟通:能够就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用中文和外语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能就复杂工程问题,能够以发言陈述、报告文稿及图表等方式,清晰准确地表达个人的观点。
10.2能够就软件相关的工程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过程与结果,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交流,通过书面报告、设计文档和口头陈述清晰地表达团队或个人观点与设计理念、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10.3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管理原理与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并具有在多学科环境中进行应用的能力。
11.1理解软件工程领域项目开发流程中的成本构成,掌握团队组织、进度管控、风险控制等相关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2 在多学科环境下,运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优化项目的设计和开发流程。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具有自主和终身学习意识,能够认识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树立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目标与规划。
12.2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持续更新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适应新环境的发展需求。
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对应关系
关联性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毕业要求1 |
|
√ |
|
|
毕业要求2 |
|
√ |
|
|
毕业要求3 |
|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
|
毕业要求6 |
|
|
√ |
|
毕业要求7 |
|
|
√ |
|
毕业要求8 |
|
|
√ |
|
毕业要求9 |
|
|
|
√ |
毕业要求10 |
|
|
|
√ |
毕业要求11 |
|
|
|
√ |
毕业要求12 |
√ |
|
|
|
三、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四、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数学建模、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概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数据分析与可视化、Web前端开发技术/移动前端开发技术、Java Web应用开发/智能终端与移动开发技术、Java EE框架技术/智能移动项目应用开发、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工程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面向对象课程设计、Web前端课程设计/移动前端课程设计、Java Web课程设计/智能终端课程设计、Java EE课程设计/移动项目开发课程设计、软件工程综合项目实践、行业领域开发分析与设计/学科前沿问题探索/创业实践、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六、学分要求
需要修满160.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60.5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10学分,基础必修课程13学分,专业必修课程11学分,专业组选课程12学分,专业任选课程12学分,应用创新实践环节42学分。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标准
(一)毕业标准
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二)学位授予标准
符合广东科技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