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0日15:00,数字媒体技术教研室《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组在松山湖校区3-308教室召开了有关《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改革讨论活动。本次会议由专业建设负责人谢备老师主持,课程组全体成员参加。
有关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改革工作研讨的议程,谢备老师提出需要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安排该课程进行学习,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要适应游戏、动漫、动画产业的发展需要,掌握动画制作、游戏设计、VR交互技术等相关领域展技术研发、应用及内容制作所需的相关知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更是对后续的《游戏引擎应用与开发》、《虚拟现实系统开发》两门课程有着重要的先导作用。为后续的动画设计、游戏建模、VR交互设计等方向积累必要的理论知识,并具有较好的实践能力,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所学应用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后续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中。由于当前课程教学和考核机制以理论化考试为主,为了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组经过谢备老师提议,将对本课程进行课程改革。

经过课题组成员,谢备老师、赵中枢老师和孙健老师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改革内容和方向的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考核方式单一,仅凭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试卷来评定学生成绩,而忽略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考核试卷往往只涵盖了课程的基本理论内容,未能充分考察整体项目思路和编程实践能力,从而导致考试结果变得形式化。另外,针对学生考核标准的差异性,仅仅依靠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效果是不准确的。因此,在对这些学生的考核上,不应仅仅依赖于期末的笔试,还需要将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考核和学习效果的检测纳入考虑,以确保对学生成绩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课程考核内容的组成部分具体如下:1、课堂表现: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综合表现,鼓励学生利用超星的课程资源完成课前预习,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有效地对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深化和巩固;2、平时作业:作业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针对每个重点章节设置对应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3、阶段性测试:完成本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学生需要完成具体的软件项目,教师通过评估学生或团队在软件项目开发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的团队合作、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综合的考核;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深化。

最后,由课程负责人赵中枢老师进行总结,将研讨内容积习进行总结,形成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谢老师对本次会议的内容表示肯定,也希望课题组的每位老师能够结合自身所长,共同交流,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更好的建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