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如您所愿,承接汝志,未来可期。回首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探索与奋斗。为学习先辈们的重要精神品质,计算机学院开设“党史周坛”党史人物专栏,通过对重要党史人物事迹及精神的回顾,激发广大青年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主动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去,用无私书写无悔的青春,用奉献谱写生命的乐章。
谢子长(1897年-1935年2月21日),原名世元,曾改名德元,号浩如,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市)枣树坪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与刘志丹一起开创陕北根据地。
1934年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红26军42师政治委员,1935年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人,指挥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围剿”,谢子长在长期征战中,多次负伤,1935年2月21日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修建了子长烈士陵园,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仪式。
2009年9月10日,谢子长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谢子长,1897年生,陕西安定(今子长)人。
1919年起先后入西安省立第一中学和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读书。
1922年考入太原学兵团学军事。1924年回安定县办民团,任团总。同年赴天津、北京,参加反帝斗争。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选为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主席团成员和农民协会促成会委员。
1926年初根据党的指示,回安定县继续办民团,利用团总身分进行革命活动。同年到陕北军阀井岳秀的部下、政治倾向进步的石谦旅的一个团里任连长,并在该团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建立中共特别支部。
1927年2月被选为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主席团成员和农民协会促成会委员。曾创办青年军事干部训练班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教育;组织和领导农民协会打击封建官僚,惩办土豪劣绅,被群众誉为“谢青天”。
1927年10月,谢子长与唐澍等组织领导清涧起义,任西北革命军游击支队营长、副指挥。
1930年8月任中共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总指挥。
1929年至1931年,先后在陕北、宁夏、甘肃等地做兵运工作。
1931年10月,和刘志丹等将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任总指挥,率部转战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1933年夏被派往察绥抗日同盟军第18师,负责中共组织的工作,协助师长许权中指挥作战。同年11月回到陕西,任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恢复了陕北红军游击队第1支队,壮大了第2、第3支队,建立了第4、第5支队,并协助地方党组织建立赤卫军、少先队、妇女会等,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据地。
1934年7月,谢子长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率部奇袭安定县城,占领县政府,救出被捕的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使红军军威大振,推动了陕北游击战争的开展。8月兼任红26军42师政治委员,率红24师第3团及陕北游击队第1、第2、第5支队,进行陕北、陕甘边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连续取得清涧河口、横山董家寺、安定县城等战斗的胜利。在河口战斗中,谢子长不顾个人安危,在前线指挥作战,不幸胸部被敌弹击中,身负重伤。他忍住剧痛,坚持指挥,直到战斗完全胜利。1935年2月5日,谢子长被选为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他的伤势不断恶化,于2月21日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时年38岁。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
1939年,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将谢子长的遗骸移葬于他的家乡枣树坪。
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修建了子长烈士陵园。
出生在清朝末年,谢子长亲历了中国社会的动荡与苦难,这种环境锻炼了他对国家和民众的深切关切。他年轻时就立下教育救国的志向,但一个事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让他明白只有用武力才能改变社会现状。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决心使他决定放下书本,加入学兵团,后来成为共产党员,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谢子长的坚韧和毅力值得钦佩,他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这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他在陕北地区建立了民兵团,积极发展这支队伍,将其纳入共产党的组织中,形成了一支特别的共产党员队伍。这个举措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占区的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革命事业能够顺利进行。谢子长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干使他成为了陕北革命的重要推动者。他的贡献不仅表现在领导层面,还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斗中得以展现,显示出他的智谋和军事才能。
谢子长的故事也展现出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复杂性和连贯性。他的生平经历代表了一代革命者的艰辛和牺牲,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阶段的活动。从教育到军队,再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斗,他不断适应时局,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连贯性和适应性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反映出共产党及其成员的坚定信仰和不断进取的品质。
谢子长的故事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他的坚韧、智慧和不屈不挠精神应该得到充分的赞扬。无论是否成为陕北元帅,他的贡献对中国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值得被铭记和尊敬。通过深入了解和讨论他的事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复杂性和连贯性,以及那个时代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