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筑民族梦,携手并进繁荣路”让我们一起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一起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走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一、中华民族的历史
1、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
从很久以前,我国便形成了庞大的多民族版图。这一形成并非偶然,背后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战争、迁徙、融合等方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多民族格局。这一过程中,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庞大的多民族版图。这一形成并非偶然,背后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2、多民族团结
政治统一: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现代中国在国家治理中强调“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即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和特色,同时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和合作。这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参与和共同发展。
经济交流: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对于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还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经济交流不仅增加了各民族之间的物质财富,还促进了技术和文化的传播。现代中国积极推动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合作和交流。鼓励各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经济自给自足能力。同时,加强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互补和区域协调发展。
文化交流: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汉字、儒家思想等汉族文化元素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形式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和活力。为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现代中国积极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设立文化节庆、举办文艺演出、推广民族语言等方式,加强各民族文化的展示和交流。同时,鼓励各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民族政策:历代王朝注重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和管辖。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这一制度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和关怀,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现代中国不断完善民族政策体系。通过加强民族法律法规建设、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等方式,确保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宣传,提高各民族之间的互信和友谊,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多民族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国家统一与稳定: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国家统一和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历史上,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
经济发展与繁荣:各民族地区的经济互补性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多民族国家的团结与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了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
文化多样性与创新: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为国家的文化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
4、现代多民族国家的团结语进步
政策引导与支持: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民族政策,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口支援政策等,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进步。
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文化交流与融合:国家鼓励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节庆活动等,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友谊。
民族团结教育与宣传:国家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与宣传,提高各族群众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团结与进步。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1、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作为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等构成的完整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和要求,涵括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律性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把握和贯彻落实。
2、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3、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强,同时也面临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三、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1、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一思想的确立,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2、民族地区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在脱贫攻坚战的推动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不仅改善了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也为其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推进:
通过实施一系列促进民族团结的政策和措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频繁,民族团结的根基更加牢固。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形成了新的工作格局与力量: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汇聚了强大的力量,推动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持续发展。
结语
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满怀豪情地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深刻理解和广泛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铭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积极展望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传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这一伟大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