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8日,物联网教研室在松山湖3-302教室顺利组织开展了物联网工程专业本学期期中师生座谈会暨人才培养方案解读会。本次活动旨在搭建师生沟通桥梁,深入了解学生需求,优化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座谈会由物联网教研室主任张笑晨老师主持,教研室相关负责的老师及各年级学生代表参加。
座谈会第一个环节,由各年级学生代表发言,针对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疑问和建议,物联网教研室的老师一一进行解答。
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学业与考研、就业前景、课程与教学资源。学生提出对跨专业考研的担忧,对此,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负责人余亮教授建议学生依据个人实际情况设定目标,并重视学术能力的积累。对于希望留校工作的学生,余教授强调了拥有相关工作经验和能力的重要性,比如担任班干部的经历,以及通过提升课程成绩来增强竞争力。
学生提出对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的疑惑,余教授指出物联网专业有广泛的就业方向,包括嵌入式软硬件开发、应用软件开发、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希望学生能找到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学习和探索。
学生建议能在选课前知晓选修课课程内容,进而更好地选择想要学习的课程。教师们听取了该建议,并表示会在选课前提前告知学生课程的主要内容。
学生提出想要加入实验室并参与项目的学习。余教授鼓励学生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主动联系教师参与项目学习与竞赛,并强调课余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另外,还有学生表示宿舍的生活设施需要报修,张主任表示登记后会反馈给后勤。
座谈会第二个环节由专业建设负责人余教授解读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余教授系统阐述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内在联系,以及课程体系的精心布局,为学生描绘了一幅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专业深化的完整学习蓝图。余教授提到,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而言,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科学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熟练掌握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传感技术基础,了解物联网产业链四大核心环节(标识、感知、处理、信息传送),并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一定的技术研发的能力,能够解决物联网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行维护等方面具体问题,且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余教授指出,毕业要求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标准,涵盖了知识、能力、素质等多维度指标。课程目标则是实现毕业要求的具体途径,每一门课程都围绕着特定的知识点、技能掌握和能力培养设定明确目标,确保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够满足行业和社会的需求。例如,基础理论课程旨在构建坚实的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则聚焦于深化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则通过项目操作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随后,余教授介绍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主要分为必修课、组选课和任选课三大类。必修课程覆盖物联网技术的核心知识领域,确保学生具备坚实的基础。组选课程则按照专业方向细分,如嵌入式系统架构、智能数据处理、物联网云平台应用开发等,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与职业规划选择,实现专业领域的深入探索。任选课程则提供了跨学科的学习机会,如人工智能、网页设计等,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增强综合素质。
余教授重点介绍了第七学期的课程安排,引入了分类培养课程,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进一步精炼和深化。这一阶段,课程内容更侧重于行业前沿技术和实践应用,学生将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特定方向的课程模块,如物联网安全、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设计、工业互联网应用等。此安排旨在增强学生的专业特长,使其在未来就业或继续深造时更具竞争力。
座谈会最后,张笑晨主任呼吁各班代表将座谈会内容传达至全班同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清晰了解专业发展方向、课程结构以及个人成长路径。此次座谈会不仅是问题反馈的平台,更是促进师生共同参与专业建设,推动物联网工程专业持续进步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