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支农小分队“乡村振兴青春行,乡旅助推黄埔红”,长岭蜿蜒,微风习习,清新茶香,沁人心脾。满山的茶树在夏日下闪耀着,摘茶的茶农在茶树丛中忙碌着,人与自然,构成了一幅和谐、共和的画卷。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察看武夷山春茶长势时指出:“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文章做好,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的相关战略指示要求,展开进行抗疫工作调查、县镇企业、农业发展状况调查和茶园农户收入水平状况调查。刘仲华团队下乡进行指导茶叶加工,形成“生产基地+科技”全链条产业链模式,打响“黄埔红”岭头红茶品牌,深挖岭头本土古茶基础优势和资源禀赋,全力以赴将岭头茶园打造成为“黄埔红”国茶产业品牌基地,推动岭头乡村振兴起好步、开好头,充分认识目前茶园的具体发展情况。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一、走进岭头红茶创意园
7月5日上午,“三下乡”赴广州黄埔支农小分队来到了“黄埔红”岭头红茶创意园。“黄埔红”岭头红茶创意园于2021年6月29日正式开园,园区位于长岭国家登山步道岭头段徒步线起点处,打造了一个集红茶种植、培育、加工及品鉴为一体的特色农业观光休闲区,同时也完成了6.8公里长岭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岭头山水农研观光区的建设。与当地茶园相关负责人交谈之际,队员们了解到当地相关部门充分利用黄埔岭头1000亩茶山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通过景观改造、花木补植等举措,提升茶园的景观建设,开发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据介绍,长岭街道在建设好当地茶园的同时,也兼顾了其他资源的合理运用,充分拓展产业链,如开展黄埔区2022年春耕备耕暨“黄埔红”春茶开采活动。该活动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央广网的现场直播,吸引了众多网友“云参与”。“茶旅融合”的创新举措,围绕生态、生产和生活融合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总部经济+院士基地+观光旅游”的模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和农民收入增长,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因茶而聚,因茶而富。
2022年春耕备耕暨“黄埔红”春茶开采活动现场。
刘仲华院士与黄埔红创始人合影
二、茶旅融合促发展
在黄埔长岭,游客能看到乡景,听到乡音,找到乡愁。乡村旅游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岭头村注重丰富乡村旅游人文内涵,对当地的岭南文化、“黄埔红”等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其中,“茶旅融合”所形成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发展的重点。在长岭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会打造一个特色农业观光休闲区,预计每年将接待游客7.3万到15万人次。游客能够在清香的茶环境下漫步,在唇齿间品味茶的留香,感受着茶叶中留存的“山野气韵”。当地以特有的茶文化和风土人情宣讲着长岭故事,为乡村旅游带来人气,注入活力。
三、深入实践助发展
在负责人带领下,支农小分队全体队员走进茶园,向茶农学习如何采茶,并深入实践,帮助乡村人民进行采茶。采茶过后,负责人邀请了队员们亲身体验制茶的几道简单工序。在制茶的过程中,创始人还向队员们介绍了“黄埔红”的发展历程。除此之外,负责人还与队员们介绍了当地茶园发展的创新点、关键点——引入刘仲华院士专家团队,推进“院士下乡,产业进村”,形成“生产基地+科技”全链条产业链模式。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推进“院士下乡,产业进村”,形成“院士指导+国企担当+农民参与”模式,打响“黄埔红”红茶品牌,做好“茶文章”。作为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自己所学技能,将黄埔红进行推广宣传,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黄埔红,不仅能够带动旅游业,增加旅游观光游客,而且让人们更好的去了解去学习茶文化。同时,要走到群众中去,与需要帮助的群众建立良好联系,服务、帮助他人,深入贯彻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制茶工序:
1.萎凋
2.揉捻
3.发酵
4.烘焙
体验几道简单的制茶工序之后,队长就“黄埔红”红茶的发展情况对“黄埔红”红茶创始人提出了访谈邀请:
Q:请问您创立黄埔红的初衷是什么?
A:我们想要让祖辈留下来文化传承下去,从荒山变成梯田,到种上茶树,这个茶园是近千名知青一锄一锹开垦出来的,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我希望能够传承茶文化,带动大家更加热爱我们的产业。
Q:您认为在黄埔区内,黄埔红相较于其他茶产业有何竞争优势?
A:我们不考虑竞争问题,更多的是考虑打造这一块名片,我们做的是文化,把文化传承下去。利用茶产业带动其他产业,促进我们的乡村经济发展。
Q:相对于农村,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城市创业,请问您为什么选择在农村创业呢?
A:这是一种难以表达的对家乡的爱,这是乡愁,对家乡的情怀,并且这块土地资源丰富,可以较好的利用。
Q:可以为我校有创业想法的同学留下一些寄语吗?
A:要努力就可以成功,重要的是需要选择正确的目标,只要向着目标,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动摇,一直向前,终将会成功。不管成功与否,这个过程都是美好的。加油!广州黄埔支农小分队。
“三下乡”的第四天在茶文化的熏陶中结束。队员们通过“黄埔红”岭头红茶创意园的发展,更深层次地了解到乡村振兴依靠的不仅仅是人民群众自身的不懈奋斗,还有当地党建的思想引领,当地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基于客观条件的大胆创新。多方面优势的充分发挥,才能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的落实。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大学生群体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要有爱国奉献的使命担当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将创新意识融入发展的康庄大道,将创新的理念融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创新的成果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之中;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心态,不惧挫折、直面挑战的拼搏精神,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