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三下乡”赴广州黄埔支农小分队于7月6日前往东江纵队纪念广场和岭头社区知青岁月文化馆。通过红色文化精神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培养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牢固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助推“乡村振兴”贡献当代青年学生的一份力量。
一、东江纵队
7月6日上午,“三下乡”赴广州黄埔支农小分队来到了位于黄埔区永和街道的东江纵队纪念广场。忆峥嵘岁月,朱德曾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和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1944年12月,东江纵队第四支队在中共增城县特支委领导的永和抗日根据地成立,禾丰村、黄旗山、华峰寺一带成为东江纵队积极抗战的主要区域之一。东江纵队第四支队活跃于广州黄埔永和地区,挫败敌伪的屡次进犯,面对日军围剿,游击队将士和人民群众以黄旗山为依托,用华峰寺为掩护,击败敌寇,终以少胜多收复永和。据了解,为记录永和地区的光荣抗战历史,东江纵队纪念广场于2011年3月26日建成,广场由纪念碑、雕塑景墙、廉洁教育区及绿化广场等组成,主要展示和宣传东江纵队光荣革命斗争史,介绍曾生、尹林平、王作尧三位东江纵队领导人的生平。
1、曾生
生前曾任东江纵队司令员,终其一生都在保卫祖国。1943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曾生任司令员。与政治委员林平等率部在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夹击下,转战东江两岸,后挺进粤北山区,建立东江抗日根据地,坚持艰苦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曾参加组织护送撤离香港的著名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国际友人至后方安全地区。抗日战争中,他为创建华南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华南抗日武装作出了卓著贡献。
2、王作尧
生前曾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1943年11月下旬,日军对大岭山区发动“万人扫荡",妄图一举消大我军主力。在王作尧、杨康华等指挥下,珠江队和第三大队趁黑夜分三路胜利突国,跳出外线,分散活动,积极打击敌人,炸毁桥梁,破坏敌之交通及联络,迫使“扫荡”之敌撤出大岭山,从而粉碎了“万人扫荡”。王作尧带领部队回到宝安地区后,又率部打退日伪军沿宝太、宝深等线发动的“十路国攻〞,粉碎敌人打通宝太、宝深交通线的阴谋。粉碎敌人“万人扫荡〞后,部队越战越强,并开创了东江抗日根据地的新局面。
3、尹林平
生前曾任东江纵队政治委员。1941年12月,当日寇进攻香港时,尹林平从广东抗日游击队抽调精干队伍,组成武工队挺进香港九龙地区,建立港九游击基地,成立港九游击队。日军占领香港后,许多知名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在港被困。在廖承志领导下,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尹林平指挥东江抗日游击总队,发动东江党组织,营救出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等文化界和民主进步人士,美、英、印军官及国民党官员的家属及国际友人共800余人。这一场秘密大营救行动,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中共中央的嘉奖。
二、知青岁月文化馆
学习完东江纵队的光荣抗战历史,“三下乡”赴广州黄埔支农小分队又走进了知青岁月文化馆,深入了解知青文化。为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展示知青在岭头农场不同时期的生活,劳动和成长的经历,介绍知青在上山下乡时期的飒爽英姿和返城后的时代风采,岭头社区建立了知青岁月文化馆,讲好知青故事,传承知青精神。据讲解员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知识青年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纷纷上山下乡,卷起了一阵时代浪潮。岭头农场于1958年成立,前后一共有1000余名知青下放到农场的中心区、温涧区、水星区、岑头区、畜牧队、砖厂、机械厂等作业。在这片热土里,知青们挥洒汗水,开荒垦地,发展农业、养殖业等,为岭头的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知青精神”是富含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时代特征的宝贵精神文化,是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具体表现。正是这么一群勇敢面对时代浪潮挑战的知识青年,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祖国复兴大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队员感受分享
丁文君
东江纵队:
今日我怀着无比的敬重的心来到了东江纵队基地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影视资料及模型展览等,了解到了东江纵队的抗战历史,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于1943年12月,在抗日战争中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辟华南敌后战场,被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通过此次的参观,我仿佛再上了一堂党课,看到了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正是他们的无私付出以及坚定的革命信念,才成就了今天新中国的繁荣昌盛。无论时代怎样变迁,身为共产党员,都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知青岁月文化馆:
今日有幸来到岭头社区中的知青文化馆进行学习和调研,在当地宣讲员的讲解中,我了解到馆内分为知青历程、峥嵘岁月和深厚农友情三个展区,利用文图并茂和实物等形式相结合,展示知青年代的实景和物品,以此来再现知青下乡的场景,重温当年下乡时的岁月。知识青年志在四方,扎根农村扎根边疆,看着当年知青们艰苦奋斗,辛勤耕耘,势必要脚踏实地的走出知青路,争做知青人的毅力和精神,让我不禁感慨到虽然那年代历经磨难生活艰辛,但他们也乐观浪漫,对生活充满希望。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善美,让我更加深刻的知道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也给予了我更多的思考和学习的意义。
伦嘉欣:为响应国家疫情防控的需要,作为一名线上队员,有机会通过线下队员以照片、视频等形式分享,来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通过“云游”知青岁月文化馆和东江纵队基地,我清楚知道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潮流中,中国知青们连夜告别亲友,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领头村对荒芜的土地进行开垦。他们耕种、饲养,艰苦奋斗,辛勤耕作,给领头村的发展增添了不少生机。以及了解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在党的领导下,由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组织起来的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曾生、王作尧等将士们,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做出的重大贡献。让我明白: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怀有远大理想,同时脚踏实地做实事,一步一个脚印,为社会贡献自身力量。
施予蔓:作为“三下乡”赴广州黄埔支农小分队的一员,因为疫情防控的要求只能在线上协助其他队员完成工作。通过队员们分享的图片、视频,我“云游”了东江纵队纪念广场和知青岁月文化馆。在“云游”的过程中,我对东江纵队先烈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正是他们的英勇奋战与不懈奋斗,为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打造了基础,因此要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不轻言放弃;同时我也深刻地意识到要自觉练就自身过硬本领,以先进思想理论武装头脑,并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向知青学习,传承知青精神,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大业,在奋斗中释放青春热情,淬炼真我。
忆峥嵘岁月,感今朝锦绣。望广大青年能够识历史、知来路、守初心、启新程;传承红色精神,勇担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