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定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080701)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东莞地区电子信息行业一线需求,培养具有现代电子技术理论、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在电子信息相关企业从事电子产品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制造、应用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东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通识能力(学习力、思考力、表达力、行动力、意志力)、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专业能力、较强的硬件制作、软件编程等方面实践应用能力、一定的应用创新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能够在国民经济各相关部门和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从事电子系统和设备的设计、开发、制造、测试、应用、维护、管理等相关工作的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目标1:能够适应现代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运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原理、现代工具和硬件、软件等专业知识,对电子信息领域的相关产品进行设计、生产、维护和经营管理。
目标2:具有较强工程创新意识,能结合新技术、新方法,运用现代工具从事电子信息领域的产品设计、工艺制造、研究开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人才。
目标3: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影响,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目标4:具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团队精神、有效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目标5:能够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拥有自主的、终身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三、专业特色
★IEET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广东科技学院一流专业
★广东科技学院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依托专业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专业
★专业竞赛优势专业
★硕士点建设依托专业
★东莞重点发展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支撑专业
四、培养规格
(一)学分要求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制4年,学分164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67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10学分,基础必修课程11.5学分,专业必修课程13.5学分,专业组选课程8学分,专业任选课程12学分,应用创新实践环节42学分。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电路系统基础理论及信号获取、处理、传输的基本方法,具备电子产品的基本设计和工程实践应用开发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维护能力,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品质,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理知识、工程基础知识、电子、信息、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应用于电子信息等领域,准确进行复杂工程问题的表述、分析、推导、比较和评判。
1.1: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和工程基础知识,并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用于电子信息工程问题的表述;
1.2: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针对工程问题进行软硬件分析、设计和仿真验证的能力;
1.3:能对电子信息工程问题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并能正确求解;
1.4:能够从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的角度对电子信息工程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电子科学、信息科学原理,识别、分析和表达电子信息化领域中复杂工程问的关键器件、模块、设备、程序及影响因素,并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和可替代性,综合分析获得有效结论。
2.1:掌握从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能识别和判断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2.2:能认识到复杂工程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可选择,会通过分析文献寻求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2.3:能基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专业知识,正确表达一个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2.4:能够利用信息系统相关知识,分析相关影响因素,论证解决方案并获得有效结论,并形成分析报告。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用户需求的电子电路、信号处理与传输系统的解决方案,开发满足方案需求的单元电路、功能模块、设备设计方案及程序,并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并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具有独立从事某一实际电子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的专业能力,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确定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目标;
3.2:能够在安全、环境、法律等现实约束条件下,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3.3:能够针对特定需求的电路或工艺,进行工艺流程设计,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优选,体现创新意识。
3.4能够运用测试工具对实现的系统进行测试,检查是否满足功能、性能、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特定需求,形成测试报告,并根据测试结果优化系统。
毕业要求4:研究。能够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原理、工程基础、电子科学、信息科学原理及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装配电路、编写程序、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能够对电子信息工程相关的各类物理现象、系统特性进行研究,并设计实验验证方法;
4.2:能够基于相关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问题中的软件、硬件、模块、系统制定实验方案;
4.3: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进行实验;
4.4: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选择与使用适合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资源、工程工具和设计工具,对电子信息化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模拟分析与预测,并理解所用工具和技术资源的局限性。
5.1: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恰当的平台、技术、资源和工具,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用于解决电子信息工程复杂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模拟、仿真和预测;
5.2:能够根据电子信息工程复杂问题的设计需要,开发适用工具并对工程中的设计进行检验和评价,并能评价平台环境和有效资源所能解决问题的局限性。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电子信息相关产业政策、行业标准与相关行业法律法规,应用于工程实践,能正确认识电子信息化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具有电子信息领域的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经历,熟悉与电子信息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企业管理体系;
6.2:能识别、量化和分析电子信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并承担相应责任。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熟悉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践中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理解电子信息领域相关的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7.2:能针对实际电子信息工程项目,评价其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处置方案和安全防范措施,判断工程实践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损害的隐患。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诚实守信,具有责任担当意识。
8.1: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自我行为规范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知识、思辨能力和科学精神;
8.2: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国情,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8.3: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了解电子信息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和责任,在工程实践中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法律意识。
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9.1: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能够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
9.2:在多学科背景下能够胜任团队负责人或成员的角色,组织成员开展工作或独立完成分配的任务,能倾听其他团队成员意见并团结协作。
毕业要求10:沟通。能够就电子信息化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10.1:能及时跟踪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及相关行业发展状况,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用中文和外语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10.2:能够用图纸和设计报告等形式,准确呈现设计成果。
10.3: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理解工程活动中的管理原理,把握资源分配和经济评估的原则,并掌握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决策的方向和方法;
11.2:理解多学科复杂工程问题的知识融合理念,能够胜任电子信息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领域理论和技术更新换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有明确的认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
12.1:理解技术进步和技术环境多样化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能够认识到不断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12.2: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适应社会发展。
五、课程体系
(一)主干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二)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电工电子基础实训、工程训练、电子工艺实习、大学物理实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嵌入式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信号处理综合设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六、师资队伍
本专业专任教师2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9人。双师型教师16人,比例64%。职称结构中,高级职称比例40%,中级职称比例48%,高级工程师比例12%;年龄结构中,45岁以上5名,占20%。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水平较高,教师队伍年龄、学缘、职称结构合理。团队教师在教学、科研、竞赛指导等方面成果突出。
七、教学条件
本专业校内教学条件有多媒体教室、机房、实验室、实训室,设备优良,数量充足。其中专业基础实验室和实训室15间,包括模拟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高频电路实验室、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EDA&DSP实验室、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等,能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和实践的需求。与粤嵌、巴伦、信盈达等30余家企业开展人职匹配之企业实践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双方以协同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创业、协同社会服务为依托,做实做强产学融合,构建“产学研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八、学生获奖
依托蓝桥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省工程实践技能大赛等赛事,近3年,本专业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66项,其中国家级竞赛奖项12项,省级竞赛奖项54项。另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12项,校级15项。
九、就业方向
主要在电子技术、信息通信、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从事电子与信息通信系统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应用开发、使用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