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定位
本专业定位为立足东莞、面向广东,以区域尤其是东莞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智能制造技术为主线,把握智能制造系统设计及应用和智能制造服务与管理两个方向,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区域行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工程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智能制造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东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通识能力(学习力、思考力、表达力、行动力、意志力)、扎实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能力、较强的智能制造实践应用能力、一定的应用创新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能够在智能制造领域,从事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智能制造系统运行和维护、智能产品设计、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服务、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目标1: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践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目标2: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够独立解决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智能制造系统运行和维护、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工程问题。
目标3:具有一定的应用创新能力,能够综合考虑社会、环境、经济、政策、安全、文化等因素影响,独立完成智能产品的设计、工艺、或质量检测等工作。
目标4: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及项目管理能力,能够与智能制造领域的同行或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
目标5:具有全球化意识、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了解和跟踪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与科技的发展。
三、培养规格
(一)学制与学分
四年制、165学分
(二)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三)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工程、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智能制造系统的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接受机械设计、控制系统设计、智能制造系统应用等方法和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智能制造专业领域机械产品设计、智能制造工艺规划、智能制造系统运行及生产管理等方面问题的基本能力。
2、能力要求
通过本专业的理论、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环节的学习,学生需获得方法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具体内容如下图:
3、素质要求
(1)道德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遵纪守法。
(2)职业素质: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自己的职业,遵守职业规范,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能解决机械产品设计及机械产品的智能制造工艺技术等问题的能力。
(3)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有终生学习和进步的能力,有创新精神,掌握独立获取、消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能适应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四、课程体系
(一)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
(二)核心课程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导论、工程制图Ⅰ-Ⅱ、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电气控制与PLC A、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智能检测与数据处理、智能控制技术、精密传动与智能设计、机器视觉技术、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智能仪器设计基础、智能装备及智能产品、智能工厂集成技术、智能生产计划管理。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
工程训练A、零部件测绘实训、机械设计软件及应用、大学物理实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A、电工电子基础实训、电工实习A、智能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综合设计、数字化工艺仿真、数字化工厂仿真、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以专业建设负责人为纽带,紧密联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研室主任,形成专业建设核心力量。当前,本教研室教师团队共有12人,高级职称4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91.6%。其中,本专业带头人张春宜教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评专家,硕士生导师,主持和参加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目5项,发表论文40多篇,SCI、EI检索收录20多篇篇,主编教材5部。出版学术著作2部。
六、教学条件
(一)校内实训室
校内建有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汽车工程中心(省级工程训练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建有物理实验室、力学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PLC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高频电子实验室、电力电子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无人机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室等实验室。
(二)校外实训基地
与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公司、ABB(中国)有限公司等多家智能制造优质企业建立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成立了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及机器人产业学院。积极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建设,建立了全校首个融入西门子元素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开办了智能制造创新班。产业学院的运转,为智能制造领域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就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校外实训保障。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标准
(一)毕业标准
1.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2.取得“五育实践育人清单”学分。
(二)学位授予标准
符合广东科技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