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现任广东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任教师。入职以来斩获多项教学荣誉:2016年,被评为广东科技学院“优秀教师”;2017年,荣获广东科技学院讲课比赛一等奖、课件比赛二等奖及说课比赛三等奖;2018年,荣获“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发表教学论文若干,合著教材一本。
语言有国界,文化无隔阂
王蓉老师喜欢教学,也热衷探索异国文化,课余时间多次参与尼泊尔、柬埔寨和南非地区的对外支教活动,希望为跨文化交流贡献绵薄之力,也为特困地区孩子们带去英语学习机会。
“在特困地区支教,身份差异是个敏感且无法避免的问题。”在柬埔寨,孩子们会因为自己的国家落后而感到自卑,会不自觉地将自己降到弱势地位,抵达支教地不久,王蓉老师便迅速觉察到这个问题。“我开始意识到自己除了教语言,还需要帮助孩子们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让他们明白母语和母体文化才是他们生命发亮的光源。”因此,王老师和志愿者同伴们选择了五月天的《倔强》作为教学曲目:这首歌旋律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歌词传达的不屈和高棉人的顽强惊人地相似。“在南非时,学生们常常惊叹我的发质和肤色,而我则会赞叹他们漂亮的辫子,细腻的皮肤和自由的舞步,我会主动学习他们的语言,赞叹他们文字中的美丽。”
数次海外支教的体验和经历,不仅丰富了王蓉老师的语言教学经验,更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我始终相信,外语教学,与其说是教一门新语言,倒不如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交融和共生,教师不仅要掌握'看得见'的文化,还需窥探其后'看不见的文化'。”
教学虽有法,教育无定法
毕业于世界20强名校的爱丁堡大学,王蓉老师有着扎实的英语教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跨文化学习、生活和工作经验,即使教学竞赛硕果累累,连年获得学生和同事一致好评,她仍然谦虚认真地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探索前行。
外语教学本身虽有各种原则,但是没有一劳永逸的完美方法,总结多年执教经验,王蓉老师发现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时常会因为不必要的文化迁移或泛化错误闹笑话。这在情理之中,但作为英语教师,即使课堂时间有限,也必须进行引导性纠正。但是,单纯的课堂纠正不如认真的备课和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因此王蓉老师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借助绘画、肢体语言、中介语介入等多种方式,努力在课堂上构建真实的语境,让学生正确理解和合理使用英语。“我想,在平等的认知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合理的技术、情感的加注和有效的反馈,语言教学就不会是难题。”
语言有国界,文化无隔阂;教学虽有法,教育无定法。外语教学绝不局限于课堂语言学习,这方三尺讲台于王蓉老师而言,是师生心与心沟通的平台,更是两种文化碰撞交融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