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代码 |
080216T |
学科门类 |
工学 |
授予学位 |
工学学士 |
标准学制 |
4年 |
本专业立足东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通识能力(学习力、思考力、表达力、行动力、意志力)、扎实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能力、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一定的应用创新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能够在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从事零部件设计、检测维修、产品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左右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培养目标1:能够适应现代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融会贯通工程数理基本知识和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知识,了解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方向相关的标准、规范、规程和法规,能对复杂新能源汽车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培养目标2:能够跟踪新能源汽车电控、电机、电池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创新能力,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有能力独立完成较为复杂的汽车设计与仿真工作,进而成长为新能源汽车相关行业产品设计工程师、结构仿真工程师、热仿真工程师等。
培养目标3:具备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环保意识,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在工程实践中有主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需求的意识。
培养目标4: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能理解并掌握科学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沟通、竞争与合作能力,胜任研发、分析、测试、技术支持等部门的管理工作,成为企业中层管理者。
培养目标5: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有开创型的个性,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渠道更新知识,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有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毕业要求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学习机械工程和车辆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较强工程意识、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具有从事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毕业生应达到以下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新能源汽车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1具备新能源汽车工程项目与管理流程的认知能力;
1.2具备对复杂新能源汽车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1.3具备对复杂新能源汽车工程问题的分析、设计,解决方法的合理性进行逻辑推理判断的能力。
1.4 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对复杂新能源汽车工程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比较与优化。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新能源汽车工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新能源汽车工程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因素、环节和参数;
2.2具备运用专业图表、文字等准确有效表达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3能够根据方案分析和建模,得到复杂问题的影响因素,比较多种方案,获得有效结论。
2.4能运用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的知识,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复杂新能源汽车工程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推断和验证,获得有效结论,并形成有效的分析报告。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综合应用新能源汽车工程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针对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能够分析和评价设计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的影响。
3.1具备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提出满足需求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方案的设计能力;
3.2具备在工程方案设计中引入新方法、新技术的意识;
3.3针对复杂的新能源汽车工程问题,能够考虑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对特定需求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工程设计方案。
3.4针对复杂的新能源汽车工程问题,能够运用测试工具对实现的系统进行测试,检查是否满足功能、性能、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特定需求,形成测试报告,并根据测试结果优化系统。
毕业要求4:工程研究。能够基于机械工程学科相关原理并采用新能源汽车工程的方法与技术对新能源汽车工程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实验方案、收集、处理、数据分析,并能通过综合理论分析、实验数据和文献研究得出合理有效结论。
4.1具备针对新能源汽车相关的设计、检测、维修管理提出科学合理、有效可行的实验或测试方案的能力;
4.2具备使用新能源汽车工程的方法和技术对即根据问题的特性和研究目的,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或测试的能力;
4.3具备正确收集、分析、处理与与解释实验或测试数据综合判断新能源汽车故障的成因,并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
4.4能够依据整理出的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获取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平台、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汽车运用复杂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并适当改进。
5.1能选择和使用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制图、计算、模拟分析等方面的技术工具;
5.2能应用恰当的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对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的复杂问题进行有效的预测与模拟;
5.3具备综合应用各种资源、手段和工具进行信息搜集、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新能源汽车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具备基于新能源汽车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规背景知识分析和评价新能源汽车工程实践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能力;
6.2具备合理分析和评价新能源汽车工程项目解决方案产生的社会、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能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新能源汽车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具备将环境保护措施与节约能源技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实践活动的意识;
7.2具备基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评价新能源汽车工程设计和运维实践的能力。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能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拥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良好的个人内在素养(美学素养、科学素养和文化涵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理想信念,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学会自尊自爱、合作共赢、责任感恩,培养理性平和的心态和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
8.2理解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具备人文素养、思辨能力、处事能力和科学精神。
8.3理解新能源汽车工程相关工程技术的社会价值以及工程师的社会责任,自觉遵守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新能源汽车工程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以及社会环境,撰写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了解就业政策,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
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具有强健的体格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具备独立承担新能源汽车工程专项任务,多学科团队中承担指定任务或组织协调团队成员的能力;
9.2能够在多学科团队中作为负责人或成员协同工作,达成工作目标。
毕业要求10:沟通。能够就工程实践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用中文和外语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能就复杂工程问题,能够以发言陈述、报告文稿及图表等方式,清晰准确地表达个人的观点。
10.2能够就新能源汽车工程相关的工程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过程与结果,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交流,通过书面报告、设计文档和口头陈述清晰地表达团队或个人观点与设计理念、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10.3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工程管理原理与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并具有在多学科环境中进行应用的能力。
11.1理解新能源汽车工程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效益分析的整体框架,掌握新能源汽车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11.2了解新能源汽车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新能源汽车工程项目的时间及成本管理、质量及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
11.3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下,在设计、开发新能源汽车工程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的方法。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2.1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12.2能够了解和跟踪(智能)车辆工程学科发展趋势,具备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的能力。
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对应关系
关联性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培养目标5 |
毕业要求1 |
√ |
|
|
|
|
毕业要求2 |
√ |
|
|
|
|
毕业要求3 |
|
√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
|
|
毕业要求6 |
|
|
√ |
|
|
毕业要求7 |
|
|
√ |
|
|
毕业要求8 |
|
|
|
√ |
|
毕业要求9 |
|
|
|
√ |
|
毕业要求10 |
|
|
|
|
√ |
毕业要求11 |
|
|
|
|
√ |
毕业要求12 |
|
|
|
√ |
|
三、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四、核心课程
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汽车构造、新能源汽车结构原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技术、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CAD技术、新能源汽车CAE技术、新能源汽车设计与匹配。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新能源汽车典型零部件测绘、工程训练、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新能源汽车驾驶实习、大学物理实验、新能源汽车整车系统综合实习、汽车构造综合实习、动力电池系统综合实习、电机驱动系统综合实习、新能源汽车电控综合实习、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六、学分要求
需要修满168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72.5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10学分,基础必修课程7.5学分,专业必修课程12学分,专业组选课程12学分,专业任选课程12学分,应用创新实践环节42学分。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标准
(一)毕业标准
1.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2.取得“五育实践育人清单”学分。
(二)学位授予标准
符合广东科技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
八、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1】
九、计划总周数分配表【附表2】
十、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构成表【附表3】
十一、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矩阵【附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