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学生处)3月28日,我校第十八期“辅导员工作坊”在松山湖校区4-206教室举行。本期工作坊聚焦《AI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实践与效能提升》主题,由广东科技学院Ⅰ类骨干辅导员、计算机学院第五党支部书记宋丹老师担任主讲嘉宾,机电工程学院胡文娜老师担任主持人。学生处副处长董德成,各二级学院学工助理和辅导员代表共30人参加本期工作坊。
宋丹老师系统阐述了AI技术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的创新应用,通过丰富的应用案例,展示了AI工具的实际效能。在技术讲解环节,她详细介绍了主流AI工具的操作方法,并演示AI辅助课件制作、文献智能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实用功能,为提升工作效率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宋丹老师特别强调在技术应用中要把握好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最后,她鼓励辅导员要以开放心态迎接AI浪潮,在技术创新中重塑职业价值,开拓思政教育的新可能。
围绕此次主题,宋丹老师精心准备了以下议题,与在场老师共同探讨。一是如何用AI将“党的理论知识”转化为00后愿听的“梗文化”语言?二是AI自动生成的团日活动方案存在同质化问题,如何通过提示词注入校本特色?三是当AI预警某生抑郁风险值达78%,但其强烈抗拒咨询,如何平衡“强制干预”与“尊重自主”原则?四是针对民办生“实践经验丰富但学历歧视”现状,如何用AI挖掘简历亮点反制偏见?五是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量化AI工具对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效能提升?六是使用DeepSeek辅助撰写思政论文时,如何避免“AI味过浓”导致学术不端嫌疑?七是在AI深度介入师生互动的背景下,如何重建有温度的师生关系?
我校外国语学院黄勇智老师代表小组发言,针对“如何用 AI 将党的理论知识转化为 00 后愿意听的梗文化语言”这一问题,分享了以下实践步骤。第一,使用Deepseek,输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00 后、梗文化等关键词;第二,优化生成内容,设计出 “百年党史,从青铜菜鸟到国服最强的封神之路” 的党课标题;第三,设置独特开场,把党史分为四个板块,并设置弹幕互动和课后作业。
我校计算机学院李卫国老师代表小组发言,针对“用 AI 自动生成团日活动方案存在的同质化”这一问题,分享了以下观点,认为通过在提示词中明确注入本校特色,如五育文化、校训、地理位置等相关内容,能让 AI 生成更具本校特色的方案。强调在使用 AI 搜索时,表达要明确,结合学校和专业特色提问,可获得更好的搜索结果。
我校财经学院姚晶老师代表小组发言,针对“当 AI 预警学生抑郁风险值达到 78%,但学生强烈拒绝咨询,如何平衡强制干预和尊重自主的原则”这一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措施。第一,验证预警准确性,复核数据并进行人工评估;第二,了解学生抗拒原因,建立信任关系;第三,分场景动态评估风险等级,提供非侵入式支持;第四,间接干预,通过家人朋友等;第五,建立系统性预防和长期跟进机制,定期回访。
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吴俊林老师代表小组发言,针对“民办生实践经验丰富但学历歧视现状,如何用AI挖掘简历亮点,反制偏见”这一问题,提出以下观点。一是要多维度整合资源打造立体画像;二是要对技能进行拆解与精准匹配,突出实际工作能力;三是要借助 AI 生成有感染力的故事,削弱招聘者对学历的关注,强调用数据和事实打破学历歧视。
管理学院吴优老师代表小组发言,针对“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量化AI工具对辅导员的实际效能提升”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第一,明确评估目的是量化 AI 工具对辅导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程度;第二,建立多元化指标体系,涵盖工作完成情况、工作效率提高和精确度三个方面,以此全面评估 AI 工具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
我校艺术设计学院梁慧珍老师代表小组发言,针对“在AI深度介入师生互动的背景下,如何重建有温度的师生关系”这一问题,分享了以下观点:在学生层面,录入学生多方面信息形成精准画像,建立一人一册档案;在辅导员层面,利用 AI 提升工作效率和职业能力素养,强调结合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重建师生关系。
希望通过本次分享交流,能够给老师们一些启发和共鸣,助力提升工作效率与职业发展,共同探索智能化时代学生工作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