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管理学院)近日,我校管理学院在南城校区召开“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学院师生代表及实践团队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伊始,全体参会人员共同观看了《2025年管理学院寒假社会实践纪实》专题视频,全面展现了管院学子深入基层、服务家乡的实践风采与丰硕成果。
随后,管理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郑仁澎作实践工作汇报。他分享道,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共吸引七十余名学生参与,覆盖就业实践、公益服务、文化传承、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母校回访以及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等多个方面。通过项目化运作,管理学院学子将专业理论与实务操作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知行合一”的担当精神。
在优秀实践案例分享环节,六名学生代表结合详实的数据与生动的案例,系统呈现了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探索与深刻体悟。
邓卓婷同学以“非遗文化传承+社区公益服务”双线模式为切入点,系统学习家乡非遗文化,积极参与春运期间车站秩序维护专项行动,并协助相关部门开展“法治进社区”活动。通过实践,她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与公益服务的结合,既能增强文化自信,又能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为自己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积累了宝贵的实践财富。
梁晓晴同学所在的“华韵新潮”高校突击队聚焦潮州枫溪手拉朱泥壶,致力于挖掘这一传统技艺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深入了解潮汕地区传统文化,通过助力技艺的传承,探索非遗文化市场路径,使她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梓琪同学寒假选择深入基层,服务社区。在兴宁市汤二村,她进入村委会,以“绿美兴宁”生态治理项目为实践载体,和优秀前辈们一起参与了“护河巡河”“烟花爆竹燃放劝导”等系列活动。她深刻体会到,基层治理需要精细化策略,更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只有真正走进群众,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进而有效解决问题。
付圆同学从历史、非遗、美食和风情等四个角度对家乡山西大同文旅资源展开探索,他通过实践调研和参与视频媒体宣传,深入探寻古都风韵、非遗烂漫,积极寻访民间美食,感受人民巧夺天工的技艺,为家乡文旅宣传工作贡献绵薄力量,既增强了文化自信,也树立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吴昊霖所在的“古法春砂”团队以阳春市春砂仁产业为依托,构建“非遗+文旅+电商”三链融合模式,通过推动“金花坑”品牌的电商化转型与文旅融合,助力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关注家乡发展,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努力提高才干本领,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聂嘉怡寒假积极参与母校回访活动,和她的团队成员组建高考志愿宣讲团,积极解答报考咨询问题,宣传广科的特色育人模式。社会实践不仅是输出,更是双向赋能的过程,在一系列活动中他们有效提升了组织策划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脚踏实地的态度为母校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管理学院学工助理、团委书记陈思旗老师对本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她对管院学子在“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并对管院学子提出三点希望:一是积极传播家乡优秀文化,做沟通家乡与学校的友好使者;二是将实践活动中的收获提炼为高质量参赛项目,参加挑战杯、“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等。三是依托校、院平台资源,主动参与实践,提升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此次大会的圆满召开,不仅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也点燃了他们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情。未来,我校管理学院将持续完善“调研-实践-转化-推广”闭环机制,引导青年学子积极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基层实践中锤炼本领,以创新思维回应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