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学院紧紧围绕建设一流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将培养面向区域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本科人才,确立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积极探索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走有特色的发展之路,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办学风格,初步培育了自身办学特色。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将立足东莞、服务东莞作为主要服务面向,积极构建与东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发展与东莞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相对应的学科专业。主动对接与推动东莞现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息息相关的工业设计、软件产业、文化创意等产业,构建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及艺术学等诸学科门类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布局合理的学科和专业体系。
根据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专业,按照地方行业企业的要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努力实现与其他同类高校错位发展。例如,市场营销专业主要面向东莞服装营销、汽车及配件营销、数码产品营销三个方向,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营销人才,在专业组选课中设三组,每组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四门;商务英语专业主要面向进出口小微外贸企业、会展行业等方向,培养复合应用型国际贸易、会展人才,在专业组选课中设置国际贸易和会展两组各四门课程等。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创新经济学、管理学、外语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与东莞网商商盟(由500多家外贸企业组成)合作,通过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设计、学生实习就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协同人才培养,较好地解决了与单个企业合作人才培养适用面窄且用人需求小的问题。
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通过云空间技术实现教育模式转变。学院于2012年开通了“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师生云空间。截至2015年底,教师云空间共发布各类文章、课件、教学资料6.9万余篇,教学视频2480个,浏览文章221万余次,观看视频9.7万余次;目前在建云空间课程200余门。通过云空间建设,既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改革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又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注重实际应用,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注重公共基础课的专业应用,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教学要求,以此进行总体设计、选取教学内容、组织专业案例编写相应教材,采用可行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来组织教学,缩短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知识技术融会贯通并应用的过程,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水平,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学院围绕高等数学、大学语文、思政等课程进行教研教改已出版教材多本,有效推进了公共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编撰:刘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