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乎宏观认识
1. 学习的三区理论——有效的学习就是在自我能力边缘“拓荒”
心理学家Noel Tichy指出,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延展区和恐慌区。舒适区的知识没有学习难度,人可以处在舒适心理状态。延展区的知识有一定的挑战,但不至于太难受。恐慌区的知识则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心理会高度不适,以致厌恶或放弃学习。因此对我们而言,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延展区内学习。一段时间后,延展区会逐渐变成舒适区,而部分恐慌区也会相应变成延展区。

基于该理论可得出如下启示:(1)如果你感觉对于某科目的学习完全没有压力,说明你长期 处在舒适区,那这时候就该考虑将精力倾斜到其他科目或该科目更深层次的内容上;(2)如果某科目的任务总让你无所适从、力有不逮,则说明你处在恐慌区,首要的是克服恐惧、建立自信,尔后再想办法;(3)有效的练习并非为完成任务,而是要持续做自己尚未能做好的事,使之在我们的努力下不断变好。(4)因此,错题本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材料,学习者利用它可以不定期地对曾犯错误进行重新审视,确保改正错误。
2. 边际递减效应——合理的休息是为了更高效的学习
一些关于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的研究指出:超过2小时学习效果会递减,而超过4小时就近乎没有效果了。因此要想保持良好的学习效率,就必须控制每天高强度学习的时间。在规划的学习时间外,通过娱乐、运动等方式进行放松和调整。
其中,合理的睡眠时间又必须强调。因为人的大脑在觉醒状态下会产生神经毒素,而睡觉时,神经细胞收缩,细胞间间隙变大,使得脑脊液可以更顺畅地通过,从而达到清理毒素的效果。
二、关乎具体方法
1. 注意力稳定性理论——有目的地预习可以让听课效率更高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正常在学校,一节课是40—45分钟,但即便是成年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也就20分钟左右。当然,那已经是在睡眠充沛的前提下了。
因此,我们很难做到对一节课从一而终的聚焦,而不得不有的放矢,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这节课的核心内容上。此即说明了预习的必要性,其目的在于事先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同时解决一部分力所能及的问题,减少课堂的认知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