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之中的核心课程,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师作为“引路人”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上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不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理论功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深、讲透、讲活,原理教研室高度重视经典理论学习,定期举办“读经典,悟原理”活动,带领老师们原原本本、逐字逐句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2023年12月6日下午,原理教研室在腾讯会议上举行了一场精彩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成过程的经典著作导读》讲座。讲座由原理教研室主任王大林博士主持,骨干教师周庆贵博士主讲,周博士带领教研室全体老师们读经典、悟原理。
首先,周庆贵老师概要介绍了马克思不同时期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成过程。一是前夜时期:1844年9月-11月《神圣家族》(从异化劳动理论向唯物史观的过渡,唯物史观诞生的前夜)。二是萌芽时期:1845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三是形成时期:1845年秋-1846年5月《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四是问世时期:1847年12月-1848年1月《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五是总结时期:1859年1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经典表述)。
其次,周庆贵老师重点导读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成过程中马克思三部经典著作的重要观点。一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六条和第八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写的,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1844~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把《提纲》作为附录公开发表,现在的题目是编辑加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八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阐述了社会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从而揭示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本质区别。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来看,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为科学地解决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为科学地认识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这部著作,写于1845—46年。共分两卷。他们生前仅发表第2卷第4章。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他们在本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周庆贵老师重点研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内容的基本原理:现实的个人与物质生产、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市民社会(经济基础)与国家以及观念(上层建筑)、人们的社会存在与他们的意识、分工及其作用、世界历史和共产主义。三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经典表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出版时,马克思写了3000字的序言。在其中,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着重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导读结束后,原理教研室老师们都觉得深受启发、收获颇丰,都认为这次导读活动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成过程与发展历程,对于把握好教材内容、讲授好相关原理更有底气,也更有自信。《原理》课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大先生”,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和重担,充分运用好思政课核心课程这一主渠道,把思政课“大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激励与指引当代大学生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字|周庆贵
编辑|姚凯 胡静
审核|王斌
终审|林艳
-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八届线上大学生哲学微电影比赛
- 下一篇:蓄势奋发 携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