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骆莲莲 周菊菊)4月19日下午,广东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两校区全体师生代表近80人,在教研室主任周菊菊和王俊锋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共赴南城街道宏图路66号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第二审判庭,“零距离”旁听司法审判,感受别样的思政课堂。
此次旁听的是一起有关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典型刑事案件,被告人张某、姚某向他人提供个人银行卡用于接收违法犯罪资金,并协助转移资金,涉嫌金额较大,被公诉机关予以起诉。庭审现场庄严肃穆,在法官的主持下,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以及被告人陈述等环节有条不紊进行,庭审过程严谨、规范、有序。案件审理过程中,同学们全程聚精会神,认真聆听,仔细记录。本次案件中两个被告人的年龄都非常小,其中一位还是00后,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不守法,踏上了歧途。法庭辩论环节,辩护律师希望法院能够考虑被告人是初犯、自愿认罪认罚,且家中有年迈母亲和年幼侄子需要照顾等因素对其从宽处理。
庭审结束后,南方日报记者对我校师生代表进行了现场采访。
2022级投资本科1班陈艺同学表示,得知可以来法院“上课”后,第一反应是“觉得很赞”,“因为课堂上只能学书本上的理论,但是庭审就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能够让我把书上学的和现场看的融合起来,帮助我更好地吸收这些知识。”
“之前只是在网上看到说司法也应该有人情味这种说法,但是不太理解具体怎么体现。”2022级数技本科1班曾亚楠同学从庭审中看到了辩护律师的意义,“今天律师的辩护词提到希望审判庭考虑被告人是初犯、自愿认罪认罚等因素从宽处理,我才明白法律的柔性指的是什么。”
2022级服装本科4班冯良宇同学是第一次旁听庭审,她认为这样的实践课让她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法律的庄严和肃穆。“我的父亲是律师,以前会听他提到刑事案件中被告人也会有辩护律师,但是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要给他们请律师,今天亲自看到听到律师辩护,才明白尽管犯罪事实存在,也需要辩护律师来维护法律尊严。”
活动最后,在何嘉玲法官的带领和讲解下,全体师生分批次对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自助服务区、诉讼对接“1+2+3”工作流程、“5+3”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搭建,进行了参观和深入了解。
走进审判庭,旁听司法审判,对于我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师生来说,并非首次,早在2018年11月教研室主任周菊菊老师便曾带领2018级计算机应用专科1班的同学前往市第一人民法院南城法庭旁听审判,感受法的力量,但如此大规模、双校区联动,整个教研室全体教师带队,每个班级选派学生代表的方式,却是首次。本次旁听实践,对应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即将开始的“法治”部分的教学,有效消除法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感,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衔接。此次德法教研室的实践教学尝试,得到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的高度认可与点赞,德法课将立足湾区,扎根中国大地,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关键作用中持续发力、不断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