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理教研室简介
1.成立时间:原理教研室成立于2015年9月。
2.人员结构:原理教研室现有教师15人。从职称角度,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含正高和副高职称)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3%;具有中级职称教师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具有初级职称教师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从学位角度来,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0人(含在读博士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从专业背景角度,涵盖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法学等多学科。
3.教学改革情况:针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性和思想性最强、难度最大、学生不容易理解等问题,原理教研室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教学改革。
(1)“三个三”的教学改革原则:教学内容“三结合”,即结合社会热点、结合校园文化、结合学生实际选取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教学活动“三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实施“三特性”,即实践活动项目可选性,有利于学生成长性,考核多样性。
(2)“两化”的教学改革实施:教学内容项目化,即根据原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先后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实践项目。包括具有时政性、批判思维特点的实践活动,例如新闻播报和大学生哲学微电影;具有情境体验式、参观考察特点的实践活动,例如社会考察;具有思想性、哲理性特点的实践活动,例如原著宣读等。经过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了CCPA实践教学模式,第一个C(choose)是选择实践项目,第二个C(cooperate)是合作完成任务,P(participate)是每名学生都参与实践,A(appraise)是多元评价方式。
学生活动课程化,即学生参与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实践活动要以学习小组的组织形式参与。学习小组按照课程总体设计,有目的地准备自己作品,有顺序地在课堂及多媒体平台展示自己作品,全部实践活动按照课程化标准进行考核及管理。
原理教研室通过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价值体系,有效破解了原理课课程教学难题,打造了原理课的时政性、哲理性、实践性的课程特色。
4.承担课程:教研室承担两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公共必修课,3学分,48课时,目前为学校高水平课程,正在建设省级线上一流课程。
《社会主义发展史》课程:考查课,1学分、16课时。
二、教研室课程建设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经2021年度校级课程评估认定,课程类型是线下课程,达标课程、优质课程、高水平课程。
2.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教研室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CCPA教学模式研究》申请获立2020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项目,开展教学模式改革。
3.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研室致力于传统教学模式转型探索,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2022年2月,教研室研究项目“新媒体赋能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开放课程CCPA教学模式应用研究”被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认定为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依托此平台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并将于2022年年末结项。
4.2021-2022-2学期,为申报省级一流课,教研室录制了49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视频,时长360分钟;组建了500道题的试题库;录制了30个学生的新闻播报视频,为2022年申报省级一流课做准备。
三、特色和荣誉
近年来,原理教研室通过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了以课上新闻播报、课下大学生哲学微电影拍摄的时政性、哲理性、实践性的课程特色。
在科研方面,近年来,原理教研室获立2020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项目1项、2022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指导委员会研究重点课题1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在线开放课程应用项目)1项、2020年东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课题1项、校级科研及教研课题多项。
在获奖方面,近年来,原理教研室获得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等奖1项,多人次获得广东科技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多媒体课件比赛、说课比赛等比赛的一二三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