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马克思主义学院)受疫情防控影响,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室机动应变,将“第三届大学生哲学微电影”比赛调整为线上评比,于2021年6月25日晚7:30至9:30在腾讯会议室成功举办。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艳教授、原理教研室主任任立华副教授和部分教师、19级本科的80多名学生参与此次线上比赛活动。
大学生哲学微电影是原理教研室的教学改革项目之一,通过将微电影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结合,让学生以自编、自导、自演、自我拍摄、自我评价的形式开展学习,从学习路径上转变了教与学的关系,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此次参加比赛的微电影作品,兼具故事性、教育性和哲学性。
比赛激起了广大学生的热情,经过了班级选拔,预赛、复赛层层筛选,最后从多部参赛作品中共遴选出19部优秀作品进行全校的线上决赛。参赛的这19部作品,内容涉及大学生的青春与奋斗、友谊与爱情、诚信与法治、校园霸凌、社会发展等问题,以其独特的视角阐述了大学生对自身成长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活动从确定剧组、选择主题、研究剧本、拍摄、反复制作,无一不体现着学生们团结、合作、认真、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着青春的活力,校园的风采。
就比赛的评价方式看,也充分注重学生自主评价。评委由教师评委和学生评委共同组成,其中教师组10人,学生组20人。此外,比赛还为线上观众准备了投票通道,开设了场外观众拉票环节,为作品争取人气儿分数,使结果更为客观,比赛更具广泛性和影响力。
经过教师评价、学生评分、线上投票支持,最终来自19级自动化1班的《生而为人,务必善良》和 19级软工9班 的《校园霸凌》斩获头筹,获得比赛一等奖。反映大学生学习生活困境的《学习不认真、期末两行泪》、《涅槃》,诙谐深刻且具有新颖性的《洋葱新闻》、《《时事热点播报》,反映青春理想与现实困顿的《我心向上,奉献青春》《想实现愿望吗?》等作品分别获得了比赛的二等奖和三等奖。
此次哲学微电影比赛反响热烈,两个小时的比赛中作品频频收获观众的掌声,线上拉票也收到了上海、山东、湖北、广西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场外投票。评委组反馈此次比赛作品尽管制作略显粗糙、技法也较为稚嫩,但都能围绕所学理论,结合身边发生的事件,抓住重点进行剖析,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映出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实践教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指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特别是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理教研室在发挥学生主动性方面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包括课前的“新闻播报”、课堂的“大学生哲学微电影”、课后的“社会调查”等。未来,原理教研室教师将继续带领学生打磨活动精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学生的作品反映社会热点、具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