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代码 |
070801 |
学科门类 |
工学 |
授予学位 |
工学学士 |
标准学制 |
4年 |
本专业立足东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通识能力(学习力、思考力、表达力、行动力、意志力)、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专业能力、较强的硬件制作、软件编程等方面实践应用能力、一定的应用创新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能够在国民经济各相关部门和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从事电子系统和设备的设计、开发、制造、测试、应用、维护、管理等相关工作的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目标1:能够适应现代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运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原理、现代工具和硬件、软件等专业知识,对电子信息领域的相关产品进行设计、生产、维护和经营管理。
目标2:具有较强工程创新意识,能结合新技术、新方法,运用现代工具从事电子信息领域的产品设计、工艺制造、研究开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人才。
目标3: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影响,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目标4:具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团队精神、有效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目标5:能够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拥有自主的、终身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电路系统基础理论及信号获取、处理、传输的基本方法,具备电子产品的基本设计和工程实践应用开发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维护能力,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品质,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理知识、工程基础知识、电子、信息、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应用于电子信息等领域,准确进行复杂工程问题的表述、分析、推导、比较和评判。
1.1: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和工程基础知识,并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用于电子信息工程问题的表述;
1.2: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针对工程问题进行软硬件分析、设计和仿真验证的能力;
1.3:能对电子信息工程问题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并能正确求解;
1.4:能够从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的角度对电子信息工程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电子科学、信息科学原理,识别、分析和表达电子信息化领域中复杂工程问的关键器件、模块、设备、程序及影响因素,并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和可替代性,综合分析获得有效结论。
2.1:掌握从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能识别和判断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2.2:能认识到复杂工程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可选择,会通过分析文献寻求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2.3:能基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专业知识,正确表达一个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2.4:能够利用信息系统相关知识,分析相关影响因素,论证解决方案并获得有效结论,并形成分析报告。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用户需求的电子电路、信号处理与传输系统的解决方案,开发满足方案需求的单元电路、功能模块、设备设计方案及程序,并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并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具有独立从事某一实际电子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的专业能力,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确定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目标;
3.2:能够在安全、环境、法律等现实约束条件下,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3.3:能够针对特定需求的电路或工艺,进行工艺流程设计,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优选,体现创新意识。
3.4能够运用测试工具对实现的系统进行测试,检查是否满足功能、性能、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特定需求,形成测试报告,并根据测试结果优化系统。
毕业要求4:研究。能够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原理、工程基础、电子科学、信息科学原理及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装配电路、编写程序、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能够对电子信息工程相关的各类物理现象、系统特性进行研究,并设计实验验证方法;
4.2:能够基于相关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问题中的软件、硬件、模块、系统制定实验方案;
4.3: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进行实验;
4.4: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选择与使用适合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资源、工程工具和设计工具,对电子信息化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模拟分析与预测,并理解所用工具和技术资源的局限性。
5.1: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恰当的平台、技术、资源和工具,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用于解决电子信息工程复杂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模拟、仿真和预测;
5.2:能够根据电子信息工程复杂问题的设计需要,开发适用工具并对工程中的设计进行检验和评价,并能评价平台环境和有效资源所能解决问题的局限性。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电子信息相关产业政策、行业标准与相关行业法律法规,应用于工程实践,能正确认识电子信息化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具有电子信息领域的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经历,熟悉与电子信息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企业管理体系;
6.2:能识别、量化和分析电子信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并承担相应责任。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熟悉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践中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理解电子信息领域相关的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7.2:能针对实际电子信息工程项目,评价其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处置方案和安全防范措施,判断工程实践中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损害的隐患。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诚实守信,具有责任担当意识。
8.1: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自我行为规范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知识、思辨能力和科学精神;
8.2: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国情,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8.3: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了解电子信息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和责任,在工程实践中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法律意识。
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9.1: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能够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
9.2:在多学科背景下能够胜任团队负责人或成员的角色,组织成员开展工作或独立完成分配的任务,能倾听其他团队成员意见并团结协作。
毕业要求10:沟通。能够就电子信息化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10.1:能及时跟踪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及相关行业发展状况,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用中文和外语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10.2:能够用图纸和设计报告等形式,准确呈现设计成果。
10.3: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理解工程活动中的管理原理,把握资源分配和经济评估的原则,并掌握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决策的方向和方法;
11.2:理解多学科复杂工程问题的知识融合理念,能够胜任电子信息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领域理论和技术更新换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有明确的认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
12.1:理解技术进步和技术环境多样化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能够认识到不断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12.2: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适应社会发展。
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对应关系
关联性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培养目标5 |
毕业要求1 |
√ |
|
√ |
|
|
毕业要求2 |
√ |
√ |
|
|
|
毕业要求3 |
|
√ |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
|
|
|
毕业要求6 |
|
√ |
√ |
|
|
毕业要求7 |
|
|
√ |
√ |
|
毕业要求8 |
|
|
√ |
√ |
|
毕业要求9 |
|
|
|
√ |
√ |
毕业要求10 |
|
|
|
√ |
√ |
毕业要求11 |
|
√ |
|
√ |
|
毕业要求12 |
|
|
|
√ |
√ |
三、主干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四、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电工电子基础实训、工程训练、电子工艺实习、大学物理实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嵌入式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信号处理综合设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六、学分要求
需要修满164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67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10学分,基础必修课程11.5学分,专业必修课程13.5学分,专业组选课程8学分,专业任选课程12学分,应用创新实践环节42学分。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标准
(一)毕业标准
1.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2.取得“五育实践育人清单”学分。
(二)学位授予标准
符合广东科技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件。
八、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1】
九、计划总周数分配表【附表2】
十、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构成表【附表3】
十一、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矩阵【附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