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姓名:潘先伟
年龄:男
学历:博士研究生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个人专长:文学文化研究
学习简历:
1982年9月-1985年6月 四川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
1989年9月-1992年6月 新疆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学习
1994年9月-1997年6月 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学习
工作简历:
1985年7月-1989年8月 任教于新疆乌鲁木齐第83中学
1992年7月-1997年12月 任教于广东梅州嘉应学院
1998年1月-2000年8月 任教于佛山大学
2000年7月-2016年8月 任教于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2016年9月-2023年4月 任教于四川西华师范大学
2023年5月- 任教于广东科技学院
科研成果:
一、研究项目
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影视分级制度研究》(项目批准号:08JA760011),已结题。
2.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皮影新媒体研究》,第三研,(项目批准号:08BB12),已结题。
3.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当代中国水墨语言体系研究》,第三研,(项目批准号:09BF045),已结题。
4.主持河北社科联规划课题《河北艺术文化形态外向型传播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02016),已结题。
5. 主持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规划项目《张大千诗词与传统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Zdq2009),已结题。
6.主持浙江省文化厅规划课题《浙江皮影艺术的现代传播》,《项目批准号20120146》。
7.2024年东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东莞明代文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024CG78)
二、著作
1. 《战争与中国现代文学》(专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2.《中国当代电影思潮批评》(专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3.《大学语文》,(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
4.《当代文学思潮纲要》,(编著),青岛出版社,1993年7月版。
5.《文学概论》(编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
6. 《素描》(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7.《色彩》(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版。
8.《20世纪中俄(苏)战争小说比较研究》(专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三、论文
1.《论当代中国文学文本作品的艰难转换》,《吉首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2.《并不孤独的灵魂—对台湾诗人郭枫作品分析》,《南京大学学报》,(CSSCI),1997年第2期。
3.《论战争意识与中国现代文学》,《江海学刊》(CSSCI),1997年第2期。
4.《论社会转型期民族心理的变化》,《江苏社会科学》(CSSCI),1997年第 4 期。
5.《论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苦难意识与文化意识》,《艺术评论》(CSSCI),2007年第3期。
6. 《论张大千诗词与中国哲学精神》,《中华文化论坛》(CSSCI), 2012年第4 期。
7.《论当代传播文化语境下中国电影分级制的意义》,《中华文化论》(CSSCI), 2011年第4期。
8.《文化管理体制创新与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竞争优势》,《探索》,(CSSCI), 2012年第4期。
9.《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历史意蕴与审美反思》,《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4期。
10.《论余光中与中国传统文化》,《华文文学》,1997年第2期。
11. 《论中苏战争小说审美的趋同性和差异性》,《嘉应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12.《毛泽东文艺思想新探》,《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增刊。
13.《中苏政治文学的趋同性与差异性》,《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4.《谁之罪:新世纪文学尴尬与困境的原因分析》,《山东文学》,2007年第1期。
15.《诗歌象玫瑰园开满花朵--余光中与张振民的诗歌精神比较分析》, 《山东文学》,2007年第11期。
16.《论哈姆雷特孤独的永恒价值与意义》, 《山东文学》,2008年第4期。
17.《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思与批评》,《时代文学》,2008年第2期。
18.《守望与奋进:新世纪山东作家创作论》,《时代文学》,2008年第4期。
19.《论电影中戏曲元素的运用及审美意义》,《四川戏剧》,2007年第6期。
20.《贾章柯的电影到底表达了什么》,《电影文学》,2007年第6期。
21.《论电影中戏曲元素的运用及审美意义》,《四川戏剧,2008年第1期。
22.《川剧的现状与发展思考》,《四川戏剧》,2009年第2期。
23.《.关于对电影分级制度的调研与分析》,《电影文学》,潘先伟专栏, 2011年第11期。
24.《论电影分级制就是解放生产力》,《电影文学》, 2011年第12期。
25.《 个性、暴力、情色与电影分级》,《电影文学》, 2012年第4期。
26.《 论中国电影分级制的伪理性与分级制的科学性》,《电影文学》, 2011年第15期。
27.《宽容与理解:大陆同性恋电影分析》,《电影文学》,2007年第10期。
28.《 论中国当代电影人性的主题开掘与深化》,《电影文学》,2007年第1期。
29. 《论后新时期电影创作人民性原则的审美需求》,《电影文学》,2007年第12期。
30. 《论中国电影管理与公共空间的建构》,《电影文学》,2008年第1期。
31.《新世纪我国少数民族电影何去何从》,《电影文学》,2008年第3期。
32.《论中国当代电影后现代主义表现形态》,《电影文学》,2008年第2期。
33.《人格的隐忍与性的释放——李安人格及电影艺术内蕴分析》,《电影文学》,2008年第4期。
34.《论中国电影分级制度难产的深层原因》 ,《电影文学》,2008年5第5期。
35《中国红色经典电影的启示与意义》,《电影文学》,2009年第1期。
36.《河北艺术文化传播现状与传播模式》,《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0期。
37.《论河北非物质文化的外向型传播》,《青春岁月》,2012年第1期。
38.《中国当代文学新媒体传播研究》,《文化艺术创新国际学术论坛》,2023年第3期。
39.《中华后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运城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
40.《当下大学通识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设计》,《现代教育进展》,2024年第9期。
承当课程:
1.中国现代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
3.中国现代作品选读
4.大学语文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