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学生处)4月29日上午,广东科技学院第十九期“辅导员工作坊”在松山湖校区4-206教室举行。本期工作坊聚焦《辅导员科研提升与项目申报技巧》主题,由广东科技学院Ⅱ类骨干辅导员、机电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胡文娜老师担任主讲嘉宾。学生处副处长董德成,各二级学院学工助理和辅导员代表共32人参加本期工作坊。会议由计算机老师宋丹主持。
胡文娜老师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讲解了如何提升科研能力并高效申报项目。她首先强调了科研工作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指出科研既是职称评定的重要支撑,更是提升工作科学性的有效途径;接着从选题策略、研究方法、申报技巧和成果转化四个方面展开具体指导,建议辅导员从日常工作中提炼研究问题,结合政策热点确保选题创新可行,采用实证、行动等多元研究方法,利用碎片时间推进科研工作,并详细讲解了项目申报书的撰写要点和注意事项;最后特别强调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策略,实现研用结合。
围绕此次主题,胡文娜老师精心准备了以下议题,与在场老师共同探讨。一是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如何从日常学生工作转化为有价值的科研选题?二是辅导员工作繁忙,在科研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怎样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推进研究进度?三是辅导员在做科研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四是科研过程中涉及到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五是项目团队成员如何分工,怎样体现团队优势和协作能力?六是辅导员获取科研资源(如学术文献、专家指导、研究经费)渠道有限,如何克服解决科研条件不足的问题七是科研成果完成后,如何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学生工作的实际策略?八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完成项目书的撰写与修改?
艺术设计学院欧阳可浩老师代表小组发言,针对“辅导员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推进科研进度”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第一,建议制定明确目标与任务清单,在休息时段规划科研任务,区分工作与科研时间;第二,提出采用模块化拆解方法,将课题分解为大纲搭建、文献综述等阶段性子任务;第三,强调智能工具应用,借助AI辅助文献阅读与大纲生成,利用数字化平台管理进度;第四,倡导建立个人学术数据库,整合知网、学习强国等资源,系统归档碎片化知识;第五,建议保持持续输出韧性,采取“多杆钓鱼”式投稿策略。
外国语学院黄晓倩老师代表小组发言,针对“辅导员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第一,强调根据研究问题类型匹配方法,针对“现状调查”采用问卷统计法,针对“原因探究”运用深度访谈或案例分析,针对“效果验证”实施对比实验;第二,依据实际资源条件选择方法,时间有限时优先使用现成数据分析,团队支持下可开展混合研究或长期追踪,资源不足时参考既有成果进行改良;第三,注重日常素材系统化积累,将班会记录、学生谈话等日常工作数据转化为科研基础资料,建立案例库降低研究成本。
计算机学院曾东鸿老师代表小组发言,针对“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学生工作实践”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实践项目双向转化机制,通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孵化科研课题,同时通过科研成果反哺思政育人;第二,构建协同育人模式,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在志愿服务等实践中培养新时代青年;第三,实施学生骨干培养与专项应用,通过实践活动考察培养干部队伍,并将心理、就业等分管领域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专项工作优化策略。
财经学院黄瀚成老师代表小组发言,针对“项目团队成员如何分工,怎样体现团队优势和协作能力”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第一,构建学科交叉型团队结构,依据辅导员不同专业背景形成互补优势,结合老中青经验梯队优势;第二,实施专项模块化横向分工,按课题类型匹配对应领域辅导员,细化任务清单整合资源;第三,采取动态项目化运作模式,申报阶段由科研强项成员主笔、其他成员提供案例支撑,实施阶段按需求灵活调配人员,实现角色互补。
管理学院龚蔚婷老师代表小组发言,针对“如何克服科研条件不足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第一,深挖工作场景转化研究素材,将日常处理的宿舍矛盾、心理案例等实际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第二,发挥跨学科复合优势,利用辅导员多元专业背景,结合接触学生群体的实践优势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第三,构建三级科研支持体系整合校内资源,善用文献平台,数字化工具辅助和开发政策资源;第四,建立碎片化时间管理机制,通过规划每日1-2小时或每周固定时段开展理论研究。
机电工程学院唐盛琼老师代表小组发言,针对 “科研数据收集与真实性保障” 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第一,明确研究目标是数据收集基础,需确定数据类型范围,选择实验、调查、数据库等合适来源,实验中控制变量、统一条件,调查中设计合理问卷并科学抽样。第二,确保数据真实,要在收集时校准设备、培训人员、统一记录标准;收集后审核完整性与逻辑,通过对比、复测验证;同时记录时间、地点、人员、方法等信息,保障数据可追溯。
希望通过本次分享交流,能够为辅导员老师们在科研能力提升和项目申报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与方法,助力大家突破科研瓶颈、提升专业素养,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