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财经学院)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谋划高等财经教育如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构建高等财经教育新发展格局,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发展战略,12月28日,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粤港澳高等财经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广东省社科基地揭牌仪式在我校松山湖校区5-102报告厅成功举办。
会议以“高等财经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西南财经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财政税务学院马骁教授,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专委会理事长于海峰教授,广东省社科联二级巡视员何方俊先生,我校校长、专委会副理事长梁瑞雄教授,广州华商学院原校长、专委会副理事长郭银华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副校长王关义教授,我校副校长、专委会监事长吴立平教授,北京工商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卢强教授,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专委会副理事长蒋海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财经学院院长、专委会副理事长向凯教授,超星集团广东分公司课程运营经理梁璐女士等30余位领导、嘉宾以及各高校参会代表共计120余人参会。本次会议由专委会秘书长张军教授和我校副校长吴立平共同主持。
(专委会秘书长张军教授主持)
我校校长梁瑞雄在欢迎辞中表示,作为年会承办单位,广东科技学院历经二十多年发展,办学实力与社会声誉持续提升。本次年会主题“高等财经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展现了专委会推动财经教育改革、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责任感。梁校长强调,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研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其中智能财务与绩效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已成为广东省社科研究重要基地。展望未来,学校将携手各兄弟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与行业企业联动,探索财经教育新模式,深化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共同推动高等财经教育创新发展。
(我校校长梁瑞雄致辞)
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专委会理事长于海峰致辞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高素质财经人才是关键,并提出财经类高校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高质量建设学科专业,完善专业的知识图谱、能力图谱;二是高质量构建课程体系,致力培育一批智慧课程、跨学科课程;三是高质量培育智慧教育新生态,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最后,于校长强调,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区域,应继续加强高等教育协作,深化湾区高校合作办学和联盟建设,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格局。
(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专委会理事长于海峰致辞)
广东省社科联二级巡视员何方俊在致辞中表示,我校“供应链数字化创新研究中心”与“东莞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这两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揭牌并举办本次学术年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做好两个研究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何巡视员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二是明确研究方向,服务广东发展;三是加强支持力度,提升建设水平;四是夯实自身业务,发挥智库作用。同时,何巡视员表达了两点期待:期待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年会热点议题,深化交流,激发思想火花;期待广东科技学院两基地早日成长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型智库。
(广东省社科联二级巡视员何方俊致辞)
会议顺利推进至第二项重要议程,迎来了我校管理学院“供应链数字化创新研究中心”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东莞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两大社科研究基地的揭牌仪式。此两大中心分别为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及广东省岭南文化研究基地。仪式上,何方俊巡视员、梁瑞雄校长、吴立平副校长以及多位二级学院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供应链数字化创新研究中心”“东莞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社科基地揭牌仪式)
经专家评审、专委会审定,共揭晓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0项,展现了粤港澳高等财经教育领域的最新成就。颁奖环节,我校吴立平副校长宣读获奖名单,随后,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专委会理事长于海峰亲自为一等奖获奖者颁奖,梁瑞雄校长、郭银华教授、蒋海教授等领导分别为二等奖、三等奖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专委会秘书长张军教授为获得优秀组织奖的单位进行颁奖。
我校副校长吴立平教授介绍了大会的最后一项重要议程——四位专家带来精彩纷呈的主题报告。
马骁教授作了题为《高等财经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选择》的报告,强调高等财经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选择应该有“四个转变”,同时介绍了西南财经大学的“四个推进”措施。卢强教授分享了《“数智赋能、工商一体、学科转型”融合,蓄势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介绍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北京工商大学“一个聚焦、两项举措、三大平台、四化服务”的一系列创新举措。王关义教授带来了《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的报告,提出了四大战略支点。梁璐经理在大会上作了《AI 时代的新一代智慧课程》的报告,详细地介绍了超星集团泛雅智慧课程的“智能体”“知识图谱”“AI平台”三大核心升级功能。
(马骁教授发言)
(卢强教授发言)
(王关义教授发言)
(梁璐经理发言)
本次年会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友谊的桥梁,促进了粤港澳三地教育工作者的沟通与理解。通过本次学术年会,与会者可以深入交流研究成果,分享实践经验,共同探讨高等财经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角色与定位。同时,还能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财经人才提供有力支撑。未来,我校将积极联系各方力量,围绕前沿议题积极组织召开学术年会,推动学校学术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影响力的增强,为区域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