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艺术设计学院)11月8日,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在松山湖校区6-101报告厅顺利举行广东科技学院第十六届教师说课比赛艺术设计学院初赛。为迎接12月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到来,此次比赛以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为目标,全面展示了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的教学风采。学院全体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场精彩的比赛。
据悉,本次初赛的参赛选手分别来自我校艺术设计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等6个专业教研室,包括徐克心、邱娟、黄敏、吴昀蔓、陈冬宁、彭天笑、张勇、文沁、周婷婷等9位教师。他们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经过了学院邀请校内专家进行的2轮集中培训,并由所在教研室组织团队进行了针对性指导,为比赛做了充分准备。
初赛评委团队由我校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亚军、教学督导杨树彬、程晓莉副教授、王淼副教授、蔡军南副教授、谢姬副教授、刘少伟博士、路遥老师和钟维聪老师组成。艺术设计学院教发专员王杰老师主持了比赛,他在开场辞中对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了比赛对于推动教学创新和提升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意义。
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刘亚军院长和学院教学工作临时负责人周雪松教授为比赛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支持。周雪松教授在致辞中详细说明了比赛规则,包括按抽签顺序上台展示、评委评分标准、时间限制,并宣布了比赛的计分规则和激励措施,确保了比赛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周教授还特别强调,希望通过此次比赛,青年教师们能够找到自身的差距和优势,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创新水平,为即将到来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做好充分准备,焕发新的精神面貌。
比赛在学院青年教师们的喝彩助威声中拉开帷幕,现场气氛热烈而紧张。各位参赛教师精心准备,展示了丰富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赢得了现场观众和评委的高度评价。
徐克心老师的说课课程为《展示与陈设设计》,从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程实施以及教学反思四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教学课程设置中,主要介绍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重难点。在教学模式中,采用“两主、两会、五环节”的方法,结合“理论+实践”的形式,以“讲授法+讨论法”讲解各类展示空间设计重点知识,解析难点知识,以“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PBL项目式教学方法”形成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运用。在实施过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品牌,让学生了解中国品牌的发展与特色,做好课程思政。最后对教学反思做出说明,采用全过程的教学评价,教学案例的选取,参与式教学教学特色以及新科学技术的融入创新,进一步研究学生、研究课程、研究教学,使三者完美融合,打造一流课程。
邱鹃老师的说课课程是视觉传达专业的基石课程《设计基础》,她指出,设计基础的定位可以理解为打地,大一新生从美术高考历经本门课程的学习,才能顺利衔接后期的各大设计类专业课程,并最终完成本专业培养任务,顺利毕业。所以设计基础是树立学生对设计专业的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敲门砖。在布鲁姆教学目标的视角下,设定“提升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审美意识”的认知目标、“进行不同风格与不同主题创作”的知识目标、“深入解读综合命题”的能力目标、“自主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素质目标。考核办法与标准采用“四化评价方法”,即“主体多元化、过程透明化、形式多样化、标准明确化”。教学设计基于OBE教学理念,以目标为导向,使用逆向设计法,从“教学目标”向“教学活动”逐个环节逆序推进,形成OCAS教学设计流程。集中于培养学生造型设计等绘画技能和创新思维转换,内容分为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培养,活动即是针对学生学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巩固所学知识为目,开展的一系列课堂活动,主要有主题探讨、合作比赛、成果布展等教学内容的设计。
黄敏老师的说课课程为《产品材料与工艺》,从明晰课程性质、课程地位、学生学情方面出发,设置“知、识、用、创”四个课程目标,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目标中,制定对应的教学规划与组织方式。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核心,紧抓校企结合主路径,形成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教学理念。采用讲授法、演示法、企业实践、项目真题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建结构合理、支撑有力的教学团队,搭建两库一地校企合作平台,结合教材、教学资料、网络平台以丰富教学资源,运用广科智课进行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产出了专业竞赛获奖、专利、企业方案落地等多项成果,学生切实从课程中学会并运用产品制作的材料及其工艺。
吴昀蔓老师的说课课程《创意服装设计》主要从课程分析、课程效果、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四方面阐述。在课程分析中,主要介绍该课程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以及学情分析,课程立足于开拓国际视野,利用新媒体技术与现代科技着力于提高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五感双驱动”的方法,且采用理实结合讲解创意服装设计重难点知识,以重构阶梯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形成适应各学习阶段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实践训练过程中,选取可持续性材料运用相关课题,立足于人本主义,使思政元素柔和融入。最后对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坚持“三位一体”教学指导思想,采用“一个模式、融合两个空间、稳抓知识能力思政三线”并驱,打造一流课程,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陈冬宁老师的说课题目为“以融贯思政、赋能农产品的《包装设计》课程”,主要从课程分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和课程效果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在课程分析中,主要介绍该课程的课程性质与地位、学情分析、教材体系及结构、教学目标以及课程思政。在教学模式中,采用BOPPPS的教学模式,以第三章包装结构设计为案例作为讲解。在教学方法与资源上,采用了广科智课、校企合作、知识图谱、智能AI助手、虚拟仿真平台到校内资源,进行多方资源整合,同时,课程注重思政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彭天笑老师的说课课程为《多媒体技术应用》,主要从课程分析、课程效果、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在课程分析中,课程目标为教授学生掌握Unity互动引擎的基础功能,提高数字创作与表现能力、交互设计能力以及项目管理与协作能力,同时增强文化传承意识及跨学科协作能力。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制作出了赏心悦目的数字场景,并巧妙地融合了角色建模和音乐音效。在教学设计上,将技术实践与艺术创作相结合,重点解析角色建模、音频处理及互动引擎操作等核心知识点。课程实施过程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素材,让学生在数字博物馆搭建中融入创意,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同时通过《黑神话:悟空》中动画设计和《原神》中《神女劈观》的戏剧段落强化课程思政。最后,教学方法强调全过程的教学评价,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造高质量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
张勇老师的说课课程为《成衣设计Ⅱ》,分别通过课程分析、课程效果、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与手段四个部分展开。课程分析部分,分别从课程性质、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确定教学方向为增强学生已有优势,弥补学生欠缺技能,如设计与市场需求的转化能力。课程效果部分,分别从学生课中反馈、课后参赛、未来发展及课程衍生成果等方面具体分析,可见本门课程对于提升学生能力及增强未来就业技能提供显著成效。课程设计部分,主要以实践案例具体展开,在课程授课过程中实际举办专业赛事,让学生对于比赛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与理解。教学方法与手段部分,主要包括赛课融合、校企共建、多元评价、职场模拟等,加强学生对于市场、职场等理解,进而推进其对于未来方向的明确认知。
文沁老师的说课课程为《文创衍生产品设计》,主要从课程分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及手段以及课程效果四个方面阐述。以故宫文创“卖萌皇帝”和台北故宫文创“小乾隆盖碗”引入课程性质,运用OBE教学理念展开校企协同教学对应知识目标;结果导向教学对应能力目标、思政教育对应素质目标。基于教学目标下,该课程设计“企-课-赛”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以课程为核心,企业和设计赛事为补充,开展校企合作、企业项目进课堂以及总结“明、做、新”的参赛思路。实现教学成果效益最大化,提升学生实战训练能力,用赛事反哺教学更新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模式设计总览教学全局,课程思政贯穿其中,该课程提倡设计为人的职业价值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的创作态度为思政主线,并运用做事有始有终、树立文化强国意识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向上生长。通过前期课程性质、教学目标、课程思政的总体规划,该课程确定教学重难点,由此展开教学方法的设计,通过双线混融的教学手段,基于BOPPPS的教学模型,用测基础、营情境、探新知、练技能、评效果、拓本领的思路完成课堂教学的成果导向,提倡“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课程效果包括企业授课和教学实践,并在此模式下产出科研、比赛、大创等成果转化,形成从课堂到实践,从实践到科研的成长路径。
周婷婷老师的说课课程是《交互与服务设计》,主要介绍了课程教学理念:“成果导向,以终为始”。以行业发展、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设计师能力图谱”,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评价等都围绕着能力图谱进行设计。其中,教学内容的构建原则概括为三对接:课程内容对接岗位需求,教学过程对接工作流程,进阶技能对接人才期待。分为课内内容和课外内容两大组成部分,课内内容承接学生共性学习需求,课外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课内课外一体两翼,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项目推动能力。
程晓莉副教授对比赛进行了精彩点评,她强调参赛教师应更加突出课程优势、控制语速,并提升课件制作水平。她指出,每位参赛教师都展现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课程特色,但在说课过程中应更加突出课程的亮点和特色,以吸引评委和观众的注意力。
杨树彬督导在总结中肯定了参赛教师的表现,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的建议。她提到,每位参赛教师都有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课程特色,这些都应该在说课中得到充分体现。杨督导还强调了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应注重肢体语言和语调的运用,以增强说课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本次比赛不仅展示了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的教学风采,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学院教学创新和课程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