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教师发展中心)8月24-25日,我校2023-2024学年专任教师全员培训顺利举行,主会场设在南城校区图书馆7楼报告厅,两校区分设10个分会场,1700多名专任教师同步开展“第一课”学习。学校校长梁瑞雄、副校长吴立平、教务处处长李炳、科研处处长阎秋生、副处长莫夫等人出席活动,培训由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曾祥辉主持。
首日科研专题培训围绕“科研能力提升与教师专业化成长”主题展开。
广州航海学院博士生导师向丹教授开讲首场报告,她以《科研项目的组织与申报》为题,详细介绍各级各类科研课题项目的来源和申报时段、特点,并讲解科研项目各环节的准备事项,并分享了项目申报的成功案例与宝贵经验,强调科研成果重在积累,高校与教师应当互为支撑,互相成就。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李文秀教授以《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成长路径》为题,从定方向、建平台、出文章、多交流、报课题五个方面,详尽地分享了高校青年教师科研选题、整合资源、搭建团队等实用的科研成长心得体会。
24日下午,我校4位教师代表分别立足不同视角,结合自身科研经验,分享科研成长的体悟。科研处莫夫副处长以《科研服务能力提升路径探索》为题,介绍了学校科研工作发展概况,对标申硕条件提出科研提升的有效路径,结合广科案例和科研管理工作经验,分享了提升协同创新与科研服务能力的思考和建议;管理学院区章嫦博士以《如何正确提出社科研究问题》为题,分析如何提出正确的社科研究问题,通过一个思考过程、两个实践阶段、三个科研项目的案例介绍,勉励大家做积极的“社会经济研究者”;通识教育学院张剑伟教授以《科研及其服务与高校教师专业化成长》为题,提出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的内在规定,社会服务也是通识类学科研究的一种基本面向,并借用《道德经》的精神对科研如何服务社会进行了诠释;艺术设计学院科研和产教融合工作临时负责人王萍副教授以《教科创融合新实践,协同发展育新人》为题,从项目化团队的建设规划、典型案例分析等方面分享了艺术设计学院教学相长项目化团队的建设经验。
次日教学专题培训紧紧围绕“教师数字素养与信息化教学”主题进行分享。
首场报告由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原中山大学教育技术学者王竹立教授开讲,他以《数智时代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为题,对数智化与数智时代的概念展开解读,具体阐述了他对数智时代的知识观、人才观的观点,并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认为数智时代学校教学目标应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与思维转变,鼓励学生开展人机合作式学习,启迪大家与时俱进,共同推动教育改革。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谢幼如教授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推动课程建设创新》为题,从高质量教育呼唤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数字化转型赋能一流课程建设、数字化转型如何赋能教学改革创新三个层面,详细介绍了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和一流课程建设水平的具体做法,并以国家级一流课程《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为例分享经验,强调要做好课堂环境创设、注重教学设计和课程思政的融入。
两位专家的报告后,现场教师踊跃提问交流,与专家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探讨。
25日下午,我校4名教师代表分别登台分享经验。财经学院闫丹阳老师以《发挥数字化转型的力量:教育教学中的案例实践与思考》为题,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如何助力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案例;外国语学院罗新平老师以《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为题,分享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经验;通识教育学院江思源老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为例,分享了数字化赋能教学与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案例;马克思主义学院周菊菊老师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一流课程建设经验为例,分享了M-P-G与ROM-SIW双模式领衔的信息技术赋能现代思政课堂。
随后,吴立平副校长对重构《广东科技学院专任教师绩效考核实施办法》进行说明,详细剖析了新推行的绩效考核办法并作答疑。她强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通过重构绩效考核办法,可以进一步落实我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教学中心地位,凸显课程建设成果和课堂教学效果。
最后,梁瑞雄校长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真抓实干建设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为题,带领大家回顾了学校20年发展历程,同时展望未来规划,举旗定向,阐明新发展阶段下学校的发展定位、发展理念、育人思路,并进一步从坚持“党建引领”、践行“人才强校”、立足“两项工作”、推进“三全育人”、突出“产出导向”、聚焦“应用创新”、深化“双创教育”、加强“国际合作”、弘扬“大学精神”等九个方面分享学校的具体举措,勉励大家共同努力、真抓实干。
为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吹响新学年战斗号角,学校在新学年伊始,都会集中开展各线教师培训,围绕教育教学热点和师生发展需求,组织专家主题报告与教师经验分享,至今已形成“广科传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助力教师迎接新学年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