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教务处) 11月25、26日两天下午,我校先后在南城校区4-101和5-101报告厅召开了专业建设系列推进会,同时在松山湖校区L6-101报告厅设立分会场,线上同步直播。学校校长梁瑞雄、常务副校长周二勇、校长助理毕会东、教务处处长李炳、学生处处长王宏武出席会议,各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专业带头人、专业建设负责人、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以及相关专任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吴立平副校长主持。
在专业建设负责人聘任仪式上,周二勇常务副校长宣读专业建设负责人聘任文件。
梁瑞雄校长为各学院的专业建设负责人颁发聘书,并合影留念。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负责人聂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负责人唐联耀、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负责人钟伊慧、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建设负责人关胜、英语专业建设负责人郭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负责人阮训苗等作为专业建设负责人代表,先后介绍了对本专业建设工作的理解及日后工作的思路与举措。
梁瑞雄校长围绕专业建设工作的内外部环境和教育理念发表讲话。梁校长表示,现阶段是我校的重大机遇叠加期和未来发展关键期,政策红利转瞬即逝,在应用型高校的竞争中“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我们要保持“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危机感和紧迫感。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共同体,我们要强化“共同体意识”,将个人价值与职业追求的实现融入学校发展的大潮。我校作为应用创新型高校,应建立高质量的育人体系,发展的生命线在于人才培养质量。对此,梁瑞雄校长提出“终身可持续发展”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我校各专业要基于此理念系统设计优化大学四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综合实力由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构成,综合素质可概括为“德智体美劳”,系统设计在我校“五育并举”育人模式中;综合能力有五个基本点,即关键能力(学习力·思考力·表达力·行动力·意志力)、专业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交际能力,其中专业能力是通过专业人才培养逐步提高。只有夯实抓好专业建设,才能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梁校长从机制、内容、工作重点上对专业建设工作提出了几点期待。在机制上,要理顺专业带头人、专业建设负责人、教研室主任的关系,秉承差异补位、权责相等、相互支持的原则,形成“既宁静致远、又激情燃烧”的工作氛围;在内容上,要做好从招生咨询到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专业建设全链条工作;在工作重点上,要把握顶层设计、团队建设、标志性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这四大关键点。
随后,举行了聘请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工科联盟信息技术校企合作组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左保河教授担任我校的客座教授的仪式。梁瑞雄校长为左保河教授颁发聘书。
左教授进行了题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专业建设辅导报告。左教授结合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实际案例,从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的确立、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校企深度合作、吸引优质生源与提高就业质量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多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际工作经验,并亲切鼓励我校青年教师“专业建设需要长期坚持,信念、决心和毅力是有力的支撑,开放、创新与改革是永久的旋律”。
第二天会议邀请了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建设地方院校工作组成员、浙江省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温州大学施晓秋教授做专业建设辅导报告。施教授带来了题为“产教融合与工程认证共同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报告。
施教授结合温州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实际情况,认为专业认证与产教融合并不矛盾,专业认证提供标杆,产教融合注入动力,两者产出目标高度一致,实现途径、策略与机制强烈互补,从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编制,到培养过程实施、培养条件建设和培养成效评价等各环节,由始至终共同驱动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梁瑞雄校长高度评价此次报告。他指出,“大专家都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施教授的报告很全面、很系统、很扎实、操作性很强。施教授身上“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值得我们学习。专业建设应围绕教育教改的痛点、难点,以切实提高专业人才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敦促与会领导、教师在会后认真总结、反复消化报告内容。
本次专业建设负责人聘任暨专业建设推进会,是我校专业建设工作中的里程碑,标志着我校进入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为下阶段的专业建设工作指明方向,为打造我校特色专业明确目标,为夯实专业内涵建设提供保障,朝着建设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