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团省委《转发团中央<学校共青团改革评价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的有关要求,广东科技学院团委对共青团改革的有关情况进行自评。经广东科技学院党委审核和批准,现将广东科技学院共青团改革自评情况公开如下。
一、自评情况
(一)政治教育机制
1.在政治教育方面,切实开展常态化政治教育。团委在开展对团员的教育中,坚持用党的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团员青年头脑,将政治教育融入团课,不断强化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团委积极推动《灯塔工程—广东青少年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行动方案》的实施,每年开展团员理论学习教育不少于8次16学时。组织团员青年按时参加青年大学习,第十一季青年大学习参学率平均达到60%以上,常态化开展“四史"教育,团支部组织学习参与率100%。
2.在政治举措方面,不断完善政治举荐制度。团委严格按照“两个一般、两个主要”规定贯彻落实,规范团组织推优入党程序,开展校、院两级“青马工程”培训班,引导青年政治骨干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基层学习锻炼,学员中学生团干部占比90%以上。丰富“青马工程”课程内容,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实践,优化学员结构比例,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政治过硬素质过硬本领过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3.在意识形态方面,严格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团委积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团学组织、社团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教育,按要求配齐社团指导老师,做好社团指导老师的管理和考核。组织开好学生代表大会,落实学代会提案。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开通学生会微信平台后台留言、意见箱等渠道,听取收集同学在学业发展、身心健康、社会融入、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普遍需求和现实困难。注重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常态化监测,注重各类团属阵地管理,防范化解风险,能够有效做好舆情处置工作。
(二)实践教育机制
1.在育人载体方面,积极推进完善育人载体活动制度。积极组织和发动广大同学在校期间参加暑期大学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团员在社会中彰显先进性。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志愿服务,建立学生团员向社区报到工作机制,引导青年团员不断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本领。目前,我校团员注册志愿者率达到98%以上,由于疫情影响,人均年度志愿服务时长小于20小时。
2.在第二课堂成绩单方面,丰富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内容。学校印发《广东科技学院“五育并举”育人模式实施方案》,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持续提髙课程质量。将五育并举中学生正负面清单作为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团员评议、推优入党、求职就业等基本资格和重要参考。
3.在就业创业方面,切实做好青年就业工作,广泛动员广大同学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团委积极落实青年就业促进计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通过开展“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展翅计划”、职业规划大赛、就业创业讲座、招聘会、简历制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化能力和就业能力;建立贫困生就业精准帮助工作体系,扎实开展贫困大学生就业服务活动。开展“挑战杯”“攀登计划”“互联网+”等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创业意识。
(三)组织建设机制
1.在共青团方面,构建党委领导下共青团主导的团学组织格局,优化组织机构,有效覆盖各类学生群体。每3-5年召开一次团的代表大会,团代会选举结果经学校党委批准并报上级团组织备案。持续加强团员教育管理,每年开展1次团员教育评议和年度团籍注册,2020年开展团员先进性评价覆盖率100%,学社衔接率为86.8%;每个团支部根据《团支部工作手册》规范开展“三会两制一课”。主题团日活动效果明显,2020年参加团省委“活力在基层”主题团日活动,20个作品获得“千入围”项目,3个作品获得“百优”项目。
2.在学生会方面,不断加强学生会组织建设,聚焦服务学生主责主业。已建立“校、院、班”三级学生会组织联动工作格局。学生会组织建设纳入学校党建工作整体规划,党组织听取学生会组织工作汇报,研究决定重大事项。持续巩固健全改革机制,坚持精干职能、精简机构、力量下沉,每年11月份召开校、院两级学生代表大会。按期规范召开学生代表大会。学生会改革建设情况按要求公示,主动接受师生监督,聚焦学业就业等学生核心需求,形成一批做得实、叫得响的服务项目,“学代会提案”“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坚持从严治会,师生对学生会组织和工作人员的满意度稳步提升。
3.在学生社团方面,加强学生社团管理,激发社团活力。学校根据当前学生社团实际情况,把学生社团工作纳入思政工作和群团工作整体格局,学校党委每年至少听取1次学生社团工作汇报。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管理社团,严格执行学生社团注册登记和年审制度,规范学生社团活动审批和管理,积极开展方向正确、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印发《广东科技学院学生社团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和《广东科技学院学生社团指导教师聘任考核管理办法》(试行),54个社团配齐指导老师,并给予一定的指导津贴,其中要求志愿公益类社团指导教师必须为中共党员。
(四)保障支持机制
1.在组织领导方面,积极完善共青团组织建设。学校将团的建设纳入到党的建设总体格局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团的工作考核分值占比10%以上,在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团的工作列入党委工作计划和总结,学校党委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团的工作,由党委分管领导联系共青团工作,有指导、有安排、有支持。
2.在队伍建设方面,切实加强共青团队伍建设。在队伍建设板块,落实团干部年度述职评议制度,强化结果运用,区分档次、奖优罚劣。落实教师团干部在课时计算、职称评定、职级待遇、工作考核等方面的保障政策还需要加强。
3.在资源保障方面,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资源保障。学校在活动场所、设备、时间等方面对团的工作予以保障。
二、存在的不足
(一)政治教育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治教育力度不够,学生政治教育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治举荐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推优入党的工作机制,提升经团组织规范程序推优入党比例。团学组织的思想引领尚未形成体系。团学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发挥已经形成规模,但在对广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以活动为载体的平台打造还不够完善,宣传文创内容还不够吸引青年,学生组织在引导青年实现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上成效一般。
(二)实践教育成果需加强,科技创新教育成果不够显著,学校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三下乡”或“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近两年受疫情影响,社会实践队伍数量不多,参与人数减少,整体实践教育活动效果不够显著。尤其2021届毕业生团员在校期间参与“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参与率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2020年“挑战杯”“攀登计划”学校师生整体参与率与项目获奖仍需加强,更需协调全校各级部门制定周密活动开展方案。
(三)社团建设不够完善,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协调全校制定有效办法。近年来,敏感性的大问题未现,但管理当中的小问题不断。多数社团指导老师挂空职,吃空饷,未与社团建立联系;部分社团不了解制度,不遵从规则,容易变为学生“搞事情”的小团体。对社团的管理需联动教学、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对社团第二课堂作用的发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规范管理社团。
(四)保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团委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随着两校区建设的完备,学生数量的增加,团学工作容量也呈增长态势。校团委现有工作人员(含团委书记)7人,队伍人员素质素养、基本能力正在努力提升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揽,坚持高举伟大旗帜,聚焦主责主业、继续落实改革、从严治团,围绕上级团组织和校党委的工作要点,扎实履行引领凝聚广科学子、组织动员广科学子、联系服务青年学子,在新的征程中奋力谱写新的篇章。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工作,聚焦团的主责主业
牢牢把握高校为党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找准切口,创新方法,强化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加强团学工作思想引领作用的发挥,加强团学干部队伍建设,从严治团,力求通过系列举措,起到引导、教育、凝聚青年的作用。发挥“灯塔工程”——广东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行动、“青马工程”、“主题团日活动”、“党团活动与庆典”、“青年大学习”、党史学习教育等,根据我校共青团改革自评报告,结合我校大学工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具体内容,深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青马工程”、团课为基本形式,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政治高度。
(二)加强公益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教育工作,锻造团学品牌新面貌
巩固增强以校团委志愿服务中心为核心的志愿组织枢纽功能,主动联络培育各类志愿服务项目,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推进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化建设,实现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主动延伸和丰富实践内容。围绕广东省、东莞市的提升重点工程、工程项目,深入开展垃圾分类推广员培训项目,借助荣获“益苗计划”优秀项目奖将垃圾分类项目继续做强做大。加强学术科技创新类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挑战杯”、“创青春”、“攀登计划”、“攀登大讲堂”等学术科技创新类活动为载体,大力宣传和发动学生广泛参与,切实通过比赛和活动,提升学生钻研学术的能力、科技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围绕广科打造广科团学工作品牌名片,聚焦学校人才培养与东莞社会经济发展,切实发挥广科学子生力军作用,完成我校团学工作品牌化提升的目标。
(三)加强组织建设工作,汇聚团学建设新力量
根据《关于加强新时代团的基层建设 着力提升团的组织力的意见》《新时代团的组织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2)》和《广东共青团整治软弱涣散基层组织三年行动“命脉工程”实施方案》等相关要求,通过落实强基固本工程、素质提升工程、形象塑造工程,统筹推动团学重点改革项目的有效推进,不断提高团委在服务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继续完善我校智慧团建工作,做到每个支部、每名团员都在“智慧团建”系统。进一步加强“青年之声”工作,组织动员学生社团进驻平台开展活动,并将其纳入各级团学组织考核依据。三是争取实现志愿服务“一网一证”i志愿在全校团员中推广。加强基层团支部建设。抓好团员发展,严格入团程序,规范入团仪式;抓好团支部活动,实施“活力在基层”主题团日活动;抓好团支部架构设置,增设权益委员,发挥班级团支部在学生思想引领上的作用。加强团学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开展主题教育,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深化团学干部健康成长观教育,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发挥团干部模范作用。落实改革要求,严格、优化选配管理,打造专业化、高素质、忠诚干净担当的团学干部队伍。通过“灯塔工程”,使团组织作用明显增强、团员先进性明显增强、团干部素质明显增强,实现我校团的基层薄弱状况得到基本扭转,团的组织力得到明显提升的目标。
(四)完善保障机制,促进团学发展新征程
为了更好促进团学发展,在保障支持方面,要做到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先,坚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讲政治。其次,要强化团的领导班子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最后要推动完善党管青年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将团的建设纳入高校党的建设总体格局同规定、同部署、同考核。依照标准足额核定团委专职团干部职数。继续落实教师团干部在课时计算、职称评定、职级待遇、工作考核等方面的保障政策,更好促进团学工作新发展。
如发现上述自评情况存在弄虚作假,请向团省委反映。团省委监督邮箱 tsw_jiwei@gd.gov.cn。
共青团广东科技学院委员会
2021年10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