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齐留柱)7月10日至13日,学院党委在遵义举办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暑期学习班。学院院长王国健,纪委书记、副院长刘志扬,院长助理孙建,党委委员、艺术设计系主任曹文文,党总支书记、各基层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以及优秀共产党员共40名同志参与学习。他们在革命历史悠久、红色资源丰富的遵义接受了生动而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7月11日上午,暑期学习班开班。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王志力为学习班作题为“遵义会议与遵义会议精神”的专题教学。教学中,王副馆长讲述了遵义会议的重要历史意义和会议前后的历史事件,带领学员们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做出的生死攸关的重大抉择和那段惊心动魄的转折史。
“照搬别人的理论,写不出自己的历史,复制别人的模式,开辟不出自己的道路。”专题教学结束后,学员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胜利,最根本的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这也是遵义会议留给后人最重要的精神指引和历史遗产。
专题教学结束后,学员们参观了遵义红军山烈士陵园。
下午,学员们穿过红军街,踏上青石板,来到遵义会址,感受曾经发生在那里的伟大一刻。黑底贴金的大木匾上,“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熠熠生辉。“在全国诸多革命旧址中,能够获毛泽东手书址名的,只此一处,至今已悬挂了47年。” 遵义会议纪念馆讲解员详细地向学员们介绍了那段历史,红军进驻遵义后,在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的推动下,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明确指出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并重新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确立其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川黔滇万水千山间纵横驰骋,威逼贵阳,直插云南,巧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冲过一道又一道险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步入大门,观小楼、阅展厅、看展品,沿着历史脉络,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幕幕展现在学员们的眼前。看着陈列馆里摆放的枪炮子弹、军用品、墙上的斗笠和小米袋,每一件文物都令人感动、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让学员们在理性上加深了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对当时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解。
7月12日,学员们来到了红军四渡赤水旧址贵州土城镇“四渡赤水纪念馆”,认真参观了纪念馆内的文史、文献、图片、文物及实物资料,全面系统地了解了红军当年生活、战斗历程。
看着纪念馆内地图上那些密密麻麻的代表敌我攻防的红蓝箭头,学员们不禁赞叹3万红军与40万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在群山里的巧妙周旋。在生死存亡关头,赤水河两岸上演了我军战史上的经典战例,经此四役,初步扭转了红军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硬是在山重水复之间走出了柳暗花明之路。四渡赤水纪念馆的讲解员告诉学员们:“中央这一时期的军事作战指挥,是依据敌情我情的不断变化,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施的,与长征前期和初期教条式指挥形成鲜明对比。”
一张张生动的图片,一件件真实的物件,再现了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和红军四渡赤水的雄伟壮观景象,让大家感受到革命前辈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矢志奋斗的坚定信念。学员们认真听取解说员对当年红军四渡赤水介绍,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党的革命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此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遵义暑期学习班,以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教学等形式展开,并采取讨论、自学等方式,对学员们进行了理想信念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培养,学员们在实践中听故事、学精神、立信念,重温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史,感悟了先辈的革命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学员们一直认真聆听、体验,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深刻体会到革命历程的艰难不易,不仅丰富了对党史知识的了解,更认清了自己的责任,坚定了理想信念。学员们表示,要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发扬革命精神,实事求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